人只要想要学习,就不会错过任何机会。
中山国的小广告在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之前,先一步成为了书生们临摹学习的对象。
会造成如今的结果根本不在小国王的预料之中,他只是想要打个广告而已。发传单太慢,派人去贴告示又太得罪人,在箱子上头写广告就是个好方法,只要有人买卖大宗货物,就会有人看到这些广告。
效果起效虽慢,却很显著。
中山国来了不少生面孔。自从七国之乱后,刘启重置关卡,中山国虽然本身并没有关,但是城门也有同样的职责,因此每日进出城门的人口都会被详细登记。
外来者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偏远地区到来的人增多立刻吸引了官僚们的注意,他们飞快将奏报递到了小国王处。
这些人很快就被王府官吏锁定,并且以一种善意的姿态观察了他们的动向,他们是去博物馆的,而且日日带着笔墨前去抄录,边抄写边默读默背,这般认真姿态绝非寻常参观游客会有,明显是特地为此而来。
事实也果真如此,这些人是外地的医匠或者医家、农家等相关科目的人才,此次就是冲着中山国这个博物馆而来,同时也是为了宣传的箱子上那一句征集标本来的。
这些人刚到了这里自然不会急匆匆将自己制作出的标本拿出来,而是要先确认这里有没有自己这个已经做过的,就算有也无妨,他们也需要确认上头写的植物属类有无对错。若是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便学习,若是自己知道,册子上头却没有写的便提供给官方。
在这个没有大数据的时代,一人之才不够,便集千万人之才。如此一来,各种植物的特性、用处,总能渐渐齐全。
也因此,标本的展示册子上的备注栏总有更新,有的植物已经写到了两页或者三页,上头的字迹基本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一片热枕之心。
但这一批到来的医者却遇到了一个较为麻烦的问题——不通。
也不单单是语言那么简单,还有病症的名字,症状表述都有些不太一样,治疗方法亦是不一,就连药材的炮制方法都有些差异。
这是南北地理局限性所造成的问题,也是夏安然一直在等待着的事件。
医学在商代就已经开始发展和分类,到了春秋时代更因为稷下学宫开设医科的讲学而大力发展,然而在后来的统一战争和楚汉争霸之间,无论是医者还是医书均都大量散逸,原本已经有了著书立学的医学又一步倒退回口耳相传的状态。
南北方地理环境不同势必会造成医学技能点的不同,南方湿热多瘴气,因此环境生出的疾病在他们那里的研究就会多一些,北方干凉,但冬天寒冷结冰,势必的在骨科上头就要强势一些。
这本来是取长补短,但奈何病症至今尚未有个较为统一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