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页

洛阳至郑州一线的大小州县,是暴风的漩涡。市面上没有一家米店还开着,也没有人能再买到一丁点粮食。城外的村落和市镇原本就荒废大半,余下的那些和二十年多前一样,相互抱团,不过这一次,这些坞堡大多投向了吴军,而不是继续倒向清军。

吴三桂在郑州一带投入了十四万大军,光大将就有夏国相、郭壮图、马宝、胡国柱、王屏藩等十多位,而他的对手鳌拜却只能调动不到五万的兵马迎敌。单以动用的兵力计,吴军足足是清军的三倍,因此虽有王屏藩和胡国柱的失利,但真当吴三桂抵达郑州后,前线的军心士气立时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吴三桂改辽王为周王的举动,令得不少吴军将领因为无君可奉的空荡心理得到了安定。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吴三桂知道鳌拜不可能就此退兵,接下来的这场大战没人知道会用时多久,因此粮草的准备就成了吴三桂的首要大事。他可以败在战场上,却绝不能败在粮草上。周王的一道道命令下,每日往返郑州的粮车数以千计,却依旧不能赶上大军的消耗。方献亭和胡于宣等谋士都知道吴军在透支控制区内的民力,但此刻却谁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这场大战,只能赢,赢了什么都好说,输了,地盘再大,也没用。

郭壮图领军接应胡国柱后撤后,便将军营设在了中牟西南四十里地的吴水,连营十数里。其部有近四千骑兵,一半是其嫡系,另一半却是收编的河南本地的土豪马匪,虽说纪律松散,队伍拖沓,可胜在这些马匪骑术倒也熟练,加上很多是当地人,对地方地形熟悉,因此发挥了很大作用。

鳌拜的大营就在中牟,郭壮图是直面鳌拜,也是离鳌拜最近的一支兵马,他自是要做万全准备,将探马不断的撒出去,以确保中牟清军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每日间,清军的探马和吴军的探马都会交上几起手,多则上百死伤,少则十数人。为了鼓励士气,郭壮图给探马的赏格很高,一颗汉军首级能换银十两,一颗真鞑子的首级则能换白银三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得益于那些收编的河南土匪和坞堡青壮对地形的熟悉,吴军竟在和清军的探马之争中得了上风,迫使清军不敢将探马撒得太远。

大军并未有什么行动,毕竟春节是个大节日,明军也好,清军也好,总要让人过节。

正月初六这天,歇了几天的明清双方,在一个叫九龙的镇子外发生了一场大战。

参战双方都是骑兵,吴军有一千二百多人,清军则有七百多人。

指挥这支吴军骑兵的是孙思克,清军的指挥将领则是满州正红旗甲喇额真图瞻。

孙思克原是清朝的汉军旗参领,其本对满清忠心耿耿,替清朝立了许多功劳。因其汉军旗出身,满州对他也是格外青睐,比之一般绿营将领更得重视,按理他不可能背叛清廷。促使孙思克归降吴三桂的最大原因就是当日他随信王多尼从贵阳逃跑时,一路上不但亲眼目睹许多川中百姓和绿营青壮被满蒙八旗宰食,其部下汉军也有不少人被抓去当食物。这还是不是最终让孙思克决定归明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归明的最终原因是西安将军塔拜的投降。或者说,孙思克发现清廷已经大势已去,这才下定决心,为自己,也为麾下这一千多部下谋条生路。

孙思克的和赵良栋等陕甘绿营将领一样得到了吴三桂的看重,被委以延绥总兵一职,现在夏国相麾下任先锋官。发现清军后,孙思克立时下令展开战斗队形,他观察了对面清军阵列,发现对方也是严阵以待,不由猜测这支清军骑兵是不是诱敌的诱饵。

第1058章 师汉长技以制汉

孙思克比较慎重,部下的军官们见清军兵力不及己方,就有些跃跃欲试。

这些军官都是随孙思克一起反正的原汉军八旗,原先对满州大兵的恐惧那都是烙在骨子里的,尔今大清不行了,满州大兵这几年连吃败仗,连带着这些汉军也有了点胆气不将满州大兵放在眼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