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8页

这两个机构,无不是计然经济理论的直接体现,暂时试行于邺地十二乡,一年后若行之有效,再推向赵氏七郡,以及东方的鲁、莒、泗上诸国,实现这片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至于现在,均输、平准二丞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挑战,就是要和太仓合作,完成计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籴计划。

太仓令丞一如其名,是管仓禀府库的官名,赵氏在各郡和交通冲要设置了“常平仓”,其用处是储存均输官从各地调拨的粮食,正所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

时间进入八月份,各地陆续完成收获,均输、平准、太仓三令丞新官上任,他们基本上都出身计吏,已经系统学习过计然的经济理论,以及计侨的实用数学,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收购和储存。

平准官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对河内、邺、邯郸等粮价偏低的地方,均输官以官方的姿态介入,大举平价收粮。

因为今岁赵氏水利工程效果明显,加上龙骨水车、堆肥的推广,各郡差不多都得到了丰收,所以当官府来收购粮食时,民众还是欢迎的。更何况收购的价格是超出市肆商贾的,民众顿时趋之若鹜,不过均输官的属吏也嘱咐各家都要有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一车又一车金灿灿黄橙橙的粮食被运入郡首府的常平仓,太仓令丞的属吏接管后,将粟、麦按仓储存。要一直等到外面荒年,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又在平准官的标准下,适当降低价格,将常平仓中的粮食进行出售,平抑粮价。

于是到了九月份时,计然一统计,赵氏七郡一都,八座常平仓粮一共存粮一四十六万石,相当于八十万亩粟田产出(赵氏的亩大概相当于029公亩,一般而言亩产一石半,邺地为两石),邺地一年收成了!

“足够十五万民众饱食一年……”治粟内史下属的各令丞喜笑颜开,计然却尤不满足,在他一手操持下,这条名为平准均输的鞭子,开始越过边境,朝其他势力抽去……

……

早在七月中旬,以猗顿为首的赵氏官商,纷纷化身为白衣商贾,手持过去几个月新铸出的五铢钱,前往燕、魏、韩、卫、周、中山等与赵氏相邻的友善邦国,开始高价收购粮食。

各国可没有赵氏这般完善的粮食统筹机构,都邑的大夫自己卖自己的粮,官府根本管不着。于是在利润的诱惑下,韩氏上党、平阳,魏氏新绛、曲沃,燕国易下都,周室的单、刘,卫国的濮阳,各处大夫邑主留下部分存粮,其余尽数卖给那些神秘的白衣商贾。

更有投机倒把的齐郑商贾,得知今年赵氏粮贵,也不假思索,将从楚、郑、齐等地收来的粮,再转运到陶丘,进行中间交易。

在韩魏二卿反应过来之前,这些粮食便源源不断汇入赵氏,到九月底时,常平仓存粮已突破两百万石!

这是一份喜讯,好比一次歼敌数万的大捷!看着计然递交上来的奏报,赵无恤心中欢喜,一切都如计然所料,世人在“利”的推动下,被卷入这场宏大的经济调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