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页

这听上去有点残忍,但“奴隶交易”这种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完全消失,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天经地义。

其实说起来也还算不错,至少在秦致远的要求下,陈康健没有虐待那些“奴隶”的意思,那些“奴隶”工作甚至是有薪水的,这已经和雇工差不多,虽然薪水低了点,但和“奴隶”是有根本区别的。

陈康健可以不要脸,秦致远不能不要,吉布提那个鸽子蛋大点的小地方地处北非,距离欧洲还是远,撒丁岛可是在地中海的中心,这里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秦致远在撒丁岛使用奴隶,那就算是秦致远把撒丁岛建成伦敦、巴黎那样繁华的所在,也成不了兰芳的名片,而是兰芳的丑闻。

“是真雇——”陈康健瞪大眼睛喊冤,无辜的不能再无辜了:“埃及现在有个劳务输出局,咱们可以从埃及雇,价格便宜得很,薪水只是咱们兰芳工人的三分之一,甚至他们不要钱,给东西就行,什么罐头、脸盆、衣服什么的,给什么要什么,西部省现在就是从埃及雇人,雇了好几万呢。”

“劳务输出局?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秦致远有点好奇。

在陈康健的解释下,秦致远才明白怎么回事。

杨德山在埃及登基之后,对埃及进行了“世俗化”改造,首先就是把“埃及——约旦”这个国名改成了纯粹的“埃及”。这当然引起了一部分约旦人的反对,杨德山也不客气,只要有人敢造反,杨德山就直接镇压,一点谈判的余地也不留。

有战争就会有俘虏,埃及的闲人也不少,很多埃及人就是混吃等死,杨德山出于实际情况考虑,就弄了这么个劳务输出局,给国民找工作的同时,也能增加点政府收入。

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1017章 步步推进

说起“以工代赈”,这也算是历史悠久。

最有名的“以工代赈”应该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罗斯福执政初期,美国全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

在1934年以前,美国政府为了救济这些失业人口,使用的方式是直接救济,也就是所有没工作的,每天都可以领点吃的喝的。罗斯福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将单纯的赈济改为“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这被称为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效果还是很不错,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到二战前夕,美国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以上。可以说,“新政”通过上述举措,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埃及的劳动力状况和1934年以前的美国差不多,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和乞丐差不多。

问题是埃及比美国穷得多,埃及政府也没有能力赈济,所以埃及人就算是想乞讨都无处可去,大家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家里的粮食自给都不够吃,实在是没有能力周济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