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八国威胁

年节刚过,汉阳城的曾国荃便传来消息:经过调和,闵妃集团与大院君集团互相妥协,朝鲜国王亲理政事,大院君退居辅职,国王有裁断权,大院君有封驳权,世子之位,待闵妃生育后再做计议(闵妃即将临盆)。

朝鲜中枢设有议政府,首长为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号称三公政丞,议政府下有吏兵户工礼刑六曹,六曹官长号为判书,根据曾国荃的布置,三公政丞人选分由大院君荐举一人、骊兴闵氏推荐两人,六曹主官则由大院君荐举四人,骊兴闵氏推荐两人;至于兵权,曾国荃接受侄子建议,转交到了诚意事清的丰壤赵氏手中。

后遗症并非没有,以朝鲜内乱为契机,腾出手来的西洋列国终于把视线转回到了忽略已久的大清帝国身上。

清国虽弱,毕竟是任何一个西洋列强无法骤然吞食的庞然大物,钮祜禄氏的外交政策又过于灵活,英法俄美四大强国先后吃了大亏,早先看她有意隐退,能忍不能忍的也就忍了,如今可好,这位退休的皇太后竟然水陆并进,一举控制了著名的隐士王国李氏朝鲜,简直不要太打洋人的脸好不好(过去的十年内,法美两国先后侵略朝鲜,被大院君领导的朝鲜军民击退)!

血一般的事实证明,大清朝拥有一个精明的领导者不符合列强的国家利益,于是,以“支持朝鲜主权”为口号,英法美俄西比荷葡共同照会大清外务部,除支持皇帝“亲政”外,要求清廷撤回驻朝兵马,同时应将两洋水师的防线缩回到大陆沿岸的十二海里之内——这个大陆,不但不包括朝鲜和琉球,连台澎诸岛都被排除在外。

肃顺刚接任外务部尚书就遇到这样的事儿,焦头烂额不足以形容他的处境:很明显,洋人不是说着吓唬人的,据可靠消息,英法美牵头,欧美八国已经把军舰拉到日本的九州岛了,一旦不能获得满意答复,保不齐就是第二次庚申之乱。

同治帝先问众臣:“你们有什么法子?”

奕訢踌躇回道:“洋人辱我过甚,朝廷应当据理而争,绝不可轻易屈服于八国军威之下。”

奕譞亦加附和:“洋人莫要欺我太甚!大清虽弱,两京新军,不下万乘,内省军马,各有万众,海战失利,更当陆战,陆战再败,收合残兵,与洋人决战于城下,一战不胜,尚可再战,再战不胜,尚可三战,若三战俱败,举大清疆土皆为洋人所有,何必觊觎朝鲜番邦之地,图谋台湾弹丸之岛?”

“王爷此言差矣!”内阁行走容甫越班而出,“洋人所求,并非强我所难,太后既已归政,本该退居后宫颐养天年,朝廷大事,皆由皇上做主;朝鲜虽为藩国,两百年来未尝问其内政,彼君臣父子有隙,朝廷何必干预太过?”

“混账!”醇亲王勃然大怒,“非是母后皇太后纵横谋划,哪里便有同治中兴的大好年景。”

容甫并不示弱:“母后皇太后自有托孤救时之功,然此一时彼一时,皇太后既已归政,何必劳心费神,落于八国口实?”

醇亲王气结:“你——”

“容甫!”同治帝淡淡说道,“不可造次!”

“皇上!”孚亲王闪出班来,“奴才拙见,此一番,若皇上能不割地、不赔款、不签约,轻易退去八国军马,那便证明,您已经不再需要母后皇太后教导行政;若您不能抵御八国威胁,大清想要强盛,这样的事今后只多不少,您便还把太后当作榜样,祖宗的基业,仍该母后皇太后统揽大局。”

容甫大为不服:“王爷此言差矣,不管皇上能不能退去八国兵马,都是大清至高无上的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