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许多夏国人,对西方世界了解的启蒙书。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逐步解放,纸张和油墨的价格,也在一跌再跌。
这也代表着,更加长篇的小说面世,其实是迟早的事情。
林溪……不过是抢先,先站了上去。
去抢了这个风头。
无论这本书的文化、艺术、社会价值如何,至少……作为第一本突破三百万字的小说,并且通篇用了大量的白话文和市井俚语,甚至夹杂了一些简短的西方话,这必然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开辟十二年六月,这本名为《雾霾里的世界》的书,开始以滨海省为核心发售。
发售之初,便引起了大规模的抢购。
随后逐渐蔓延,轰动全夏国,甚至已经有一些西方人,主动将它翻译成本国文字,传回故土。
方便他们的人民,更加真实且具体的了解夏国。
而不再只是单纯的幻想,大洋彼岸的夏国,遍地黄金处处是机会。
只是,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的事与愿违。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他们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世界。
浅薄者得其浅薄,深邃者得其深邃。
这些翻译者显然也不知道,当这本书传回国内后,反而会引爆新一轮的偷渡狂潮。
更多人背井离乡,想要去往夏国那片富饶的土地,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国内,这本书起初在夏国的核心区域,是稍稍有些遇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