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刘择芹还以为皇帝对他的奏章不满意。

韩孺子摇头,“刘侍郎误解了,奏章没问题,朕觉得有些事情可能不好写在奏章里,你可以直接对朕说。”

刘择芹更惊讶了,“没有,洛阳官私放粮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一切尽在奏章之中,臣不敢有半点隐瞒。”

刘择芹是那种真正的朝廷大臣,韩孺子看着他,就像是隔着一堵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没有目光交流,彼此都在对着空气说话。

“如此甚好。”韩孺子微笑,表示满意,心里却明白,自己的问话方式不对,只能一无所获。

他接着又召见了国子监博士瞿子晰。

瞿子晰兼任河南郡御史,非常认真,已经去城外跑了一圈,正好也要见皇帝报告一下情况。

“真是难得,洛阳官吏和商户向来以老奸巨滑闻名,我还以为他们这次又要上瞒下欺,结果却冤枉了他们,我在城外看到,放粮井然有序,粮棚绵延十几里,都有专人看管。流民先登记籍贯,凭条领粮,凑够五十人以上,选任一名甲头,给付足够的粮食和官府凭证,准许他们返回原籍。”

瞿子晰对洛阳官民的表现很满意,“陛下亲临,的确事半功倍。”

看过刘择芹的奏章,瞿子晰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些补偿不多,洛阳商户这回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臣要为之前的言辞道歉,那时臣以为洛阳乃贪滑之地,让陛下有了先入之见。”

“有劳瞿先生在洛阳多待几日,善始善终。”

“义不容辞。”

韩孺子从瞿子晰这里也没有得到帮助,可他还是不死心,总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他又与东海王商量,“把你学过的帝王之术多想想。”

“那算是什么帝王之术?不过是一些猜测人心的雕虫小计。”东海王又不承认了,但还是拿起奏章,重新看了一遍,良久方道:“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以用来查找破绽。”

“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