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正自寻思着如何替刘大夏搬回局面,便见一人排众而出拱手道:“皇上息怒,刘大人也是心忧边务这才出言过激,皇上请勿责怪于他,毕竟皇上这次遇险,刘大人心中有愧,这才深思熟虑重提此事。于大局上而言,臣倒是觉得刘大人的提议是正确的,不过可行性有欠考虑;举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来办此事是不合适的,拆东补西,不是上上之策。”
众人吓了一跳,说话之人正是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宋楠,此人不落井下石火上浇油,反倒话语中有维护之意,倒是有些奇怪了。
第288章 三边总制
“宋楠,军务大事上你还是莫要多言为好。”刘瑾冷冷道。
宋楠笑道:“既是廷议,我为何不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廷议国家大事不就是集思广益么?”
刘瑾冷然道:“集思广益是不错,但谁都来插上一嘴,岂不乱了套?”
正德摆手道:“刘瑾,新平堡一役宋楠也是亲历,你陪着朕在蔚州的时候,宋楠可是在战场上和鞑子厮杀呢,虽然他锦衣卫的身份不便参与军务之事,但提出建议应该不是无的放矢。”
刘瑾无语,躬身道:“皇上圣明,奴婢只是怕人多口杂影响决断罢了。”
正德道:“无妨,宋楠你有何高见可说来一听。”
宋楠谢过,静静道:“皇上,诸位大人,刘尚书所议固然不可行,但此次边镇防务的弱点却确确实实的存在,臣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新平堡是否能重建或者是大同宣府乡邻卫所之间是否能修建沿长城而行的大道,而在于如何能协调用兵。在敌军行动之前便洞悉到他们的意图,那样便可有的放矢,及早进行防御或者救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正德一头雾水,没听懂宋楠说的意思,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说的轻巧,洞悉敌军意图有的放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了。”
宋楠道:“有什么难的?据我所知,此次鞑子进攻我大同天成平虏二卫的一万骑兵是从陕西边镇调集而来,但如此大的调兵东进行动,陕甘边镇竟无片纸讯息传递,这一点难道不该改进么?诚然,陕甘一带的边镇兵马并不知皇上在大同境内巡视,但若鞑子骑兵从灵州延绥一带动身往东集结之时,我陕甘一带的能及时传递消息过来,我大同守军便是再愚钝,也知道鞑子必有所行动了。更何况皇上在大同境内,更是会洞悉其意图,岂会让皇上历经后面的危险?”
众臣暗自点头,这话倒也颇有道理,各地边镇军务都隶属于各都司衙门管辖,平时也甚少通晓消息,山西都司和陕西都司各自分守所属边镇,兵力足以防御鞑子袭扰,故而之间的军务相互来往的不多。这一次若陕西都司能将鞑子一万骑东进的消息通知大同总兵王勋的话,王勋再笨也会明白鞑子必是冲皇上而来,或许早就扎了口袋等着鞑子了,又岂会狼狈到被鞑子突破长城,天成卫和平虏卫差点失守的地步。
只要大同和宣府有一处能事先做好防御准备,鞑子两翼牵制的办法不奏效,则必不敢在新平堡久待,甚至敢不敢进入新平堡山谷都很难说。
宋楠续道:“其实是个反应机制的问题,不管这次皇上是否出巡,但凡鞑子若想调集兵马于一处突进袭击,反应缓慢总是要吃亏的。鞑子骑兵的速度快,我边镇兵马若想有效遏制他们的集结突袭,可能必须要消息迅速传递,应对再加快一些,张着口袋等鞑子钻进来,这才是从机制上解决被动挨打的办法。”
正德似懂非懂,目光从群臣的脸上逡巡而过,听宋楠的口气,似乎不必花大钱修路筑堡便可解决边镇救援不力的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想当然,但以正德的能力,也确实分辨不出宋楠说的是否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