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s:因为情节是慢慢展开的,所以没有单独说设定,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先科普一下地图:
这个时候的中原格局大概是:前秦(长安那一片),前燕(洛阳加上北边一点),代国(蒙古加燕国的北边),东晋(南边一大片)。
前燕之前的更替大概是:后赵(石氏)→冉魏→前燕(慕容氏)
本文借用大背景,这里只做粗略说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欢迎讨论,考究党慎入~
周末加更,看文愉快,么么哒~
第11章
粮车进了洛阳城,拐入一条偏僻的小巷,趁小厮们在院落后门起卸货物,吕秋从板车下爬出,悄悄混入城中。
他前脚刚走,姬洛后脚便追来,左右一看无人,心知晚了一步。刚准备拔足开溜,便听见院中传来几声咳嗽和细碎的谈话,甚为熟悉。
“你,把这几袋粟米搬到那边去,仔细一点。”
姬洛刚准备溜,身后一管事的叫住了自个儿,当下也不犹豫,挽起袖子伸手去抬那麻布袋,趁卸货之机偷偷往内院打量。
果然,廊下翻书的人正是乌脚镇那间铁铺中的秋风先生,而他身前还有个垂髫小童不过十岁幼龄,睁着一双乌墨似的眼睛,细声细气问道:“先生先生,子产不愿毁乡校,言曰‘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应作何解呢?”
秋风先生略一沉吟,抚摸幼儿的头顶温言道:“战国时期,郑国人时常于乡校非议国政,大夫然明欲废止乡校,然而子产却觉得,善言应顺之,恶行则改之。此言是说,想要消除怨恨,只能以忠善止,非是上位高压。”
那小童不过布衣平民,哪里知上位下位,也不明国政时政,只能似懂非懂反问道:“是不是教我们要以德报怨?而非冤冤相报?”
听他的话,阮秋风垂首不语,拿出手帕捂住口鼻,咳嗽起来。
这洛阳历来为枢纽之地,四方商贾往来不断,姬洛看两人对答并无异常,倒也没再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