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页

“伦敦通知我离开中国。”朱尔典不动声色的说道,虽然早有预感,却没有想到会这么早。“所以……,你能帮我一下吗,帮我去买一张下午就离开的火车票。”

“爵士,”麻穆勒还处于呆滞状态,他不想朱尔典的结局会是这样。“好的,我马上去买。”

英国公使朱尔典要离开中国的消息很快就众人皆知,本来公使的更替是常有之事,但处于这个时期更换公使,那说明英国的对华政策将产生巨大的改变。当然,这只是外人的猜测,朱尔典本人是知道的原因的:自己被调离中国不单是因为挑唆日本惩戒的中国的计划彻底失败,更有他强烈建议伦敦对华宣战的因素。

身为驻华公使,中国的情况、对日战争胜利后的情况朱尔典都是能预计的,中国的胜利将是不列颠既有远东政策的破产,等欧洲战争结束之后再把目光转回东亚,那这里将是中国一家独大,到时再要制约这个狡诈邪恶的男人就少有可能了。

朱尔典想的很是长远,奈何伦敦只关注现在,所以他的离开极为必然。

下午从开出北京前往汉口的火车上,看着仆人吃力的拿着一个盒子,已经向中国皇帝辞行的朱尔典好奇问道:“这是什么?”

“爵士,中国人说里面装了两块砖,还说是他们的总理先生特意送来的。我需要把它们扔了吗?”仆人道。

居然送的是砖,朱尔典莫名失笑道:“留着它们吧,它们会有价值的。”

第003章 责任

朱尔典的离开很是悄悄,此时得到战场确切消息、知道复兴军正在反攻日本的北京根本无暇关心一个洋人的离去。哪怕他是英国人,他也没有办法决定中日之间的战争,更没办法影响中日之间的胜负,一切的一切,都掌握在复兴军手里,都在国人自己手里。国人没空管英国公使的去留,杨锐也没心思发什么感慨,他还好很多事情要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如何结束这场战争。

银安殿的内书房里,外交尚书谢缵泰、前驻日公使王广圻、情报局张实、情报局日本司司长章宗祥、国会议长杨度、礼部尚书章太炎、杨锐私人顾问岑炽,总参徐敬熙,正就对日策略开调研会。杨锐虽然心中对日本已有想法,但他还是要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样晚上开常委会时,这些方案好拿给大家集体讨论。

书房里的诸人都彼此间熟悉,唯有前驻日公使王广圻和情报局日本司司长章宗祥坐在屋子里有些忐忑。特别是章宗祥,他一不是复兴会会员,再不是革命党,官阶也低,能被总办张实带到银安殿已是大吃了一惊,再和总理等人同处一屋,而且还是平等的坐着,这让他感觉屁股底下有炭火一般,半天不舒服,好在一开始就是总参的徐敬熙中将给大家介绍战情,大家顿时被战况所吸引,而他也略为自然起来。

“……现在东北第7军已经包围了身处大孤山的日本近卫师团,并且将安东派出的一个师团援兵击溃;摩天岭、宽甸方向的第10、第11两个集团军也发起了牵制性进攻,现在第7军一部正在进攻安东。如果要拿下了安东,并深入朝鲜,那在整个潜艇部队的封锁下,除了被第1军咬住的第4军的两个师团外,整个日军都将失去东归的退路,可以说,我军已经将整个日本陆军大部囚困于沿海地带。

因为坚壁清野执行的极为坚决,日军一旦失去海路运抵的给养,那么等自带的给养消耗完毕后就会自行奔溃。辑安方向的日军情况最好,它虽然被第1军咬住,但补给线是不是通畅就要看那些朝鲜义兵了;安东方向日军因为一直没有开战,给养问题虽有,但只要第7军占领安东,那这几个师团就会全线奔溃;唯独旅顺方向日军有一个要塞,这里面粮食等物资最为丰富,以目前此地的人数看,支持三个月到五个月怕不成问题;

问题最严重其实是直隶日军,为了筹备下一期攻势,日军前段时间的船只都在运兵、运炮弹,粮食虽然有运,但有六七十万人囤积于此,每日要消耗的给养近一千多吨。按照情报部门的测算,即便日本人一天只吃一餐,二十天之后也会断粮,当然军队是有不少牲口,可即便是杀马那也只能维系一个月。

对此情况日军将有两个应对方案,一是进攻,在断粮之前攻入北京,这将被他们认为是唯一的胜利之策;二是陆军不进攻也不投降,即刻把征来的朝鲜劳工赶走以节约大批粮食,而后能固守多久就固守多久,真正目的是等海军突击,实在没有办法的话,那就只有通过外交斡旋获得一个体面退走的协议,再不行才会决死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