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训令传到北京,再从北京转到沪上,而和通过i5的渠道由外事处告之杨锐时,已经四天之后了。不过杨锐对英国人的友好并频繁的忠告不当回事,举义的各项计划都进行的很好,门口沟矿业公司在北方已经成为仅次于开平的煤矿公司,第一批精干士兵已经入矿,而徐锡麟也已经拿到了宛平县令的位置,不过,同盟会的人对他恨之入骨——为了取信于满清他不是革命党,复兴会和同盟会在安徽的骨干都被他抓出来不少。
除了北京,各根据地也发展的不错,沂州、甘州、商洛、萍乡、龙岩都已经上了正轨,而清远、大别山这两处也将在半年之年发动。不过有严州和沂州这两个声势巨大的根据地,同时还有各地农民自发的叛乱,举国皆叛中,复兴会安排的这几起叛乱,根本就不能引起满清和舆论的关注,他们把这种叛乱看成是农民的自发暴动,认为只要稍微派兵去征讨去抚慰就能平息。不过,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这完全是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暴动,只是叛乱太多满清现在还看不出他的意义罢了。
国内的形势很好,但是国外的形势确很糟糕。德国虽然没有派兵进攻沂州,但也曾郑重提出警告,禁止革命军靠近胶济铁路,并和满清签订了一笔两千五百万马克的军火贷款;而美国,虽然没有和满清结盟,但也公开表示不支持清国的叛乱份子;英国的态度就是一直未变,禁止复兴会在扬子江流域发动战争;法国和日本,一个由潜在的支持变成不支持,而另一个则由潜在的反对变成支持,究其原因,还是在朱宽肅。只要是共和,法国人就支持;只要是帝制,那么日本人就支持,而俄国和日本一样,既是帝制又被光绪朝廷所排斥,希望可以通过支持革命而获得额外的好处。
日本和俄国释放出善意之后,杨锐倒是派谢缵泰去探了探路,两国并不知道复兴会的底细,都是狮子大开口,一个要外蒙,一个要南满和东蒙。相比而言,还是俄国人老实些,他们只要外蒙,而日本则不但要南满还想要东蒙,甚至还有拉着中国一起对抗俄国的想法。
杨锐还是如以往一样,把要价开的巨高,特别是他发现他把炮弹的价格看错之后(12元发被他看成2日元发),索要的援助更高达三亿日元,弄得谈判的犬养毅一阵咂舌,而给出的代价只是驱除俄国之后,把南满和整个蒙古作为日本势力范围。
日本人被吓跑,而俄国那边则实诚多了,除了不割地,其他的条件复兴会都答应,杨锐还精心准备了两条铁路,一条是从贝尔加湖穿越蒙古到张家口的铁路,另一条则是新疆到兰州的铁路。两条铁路都极有诱惑力,不但有极大的经济效益,更可以在不远的将来让俄国把外蒙和新疆纳入版图,不过俄国人对土地太过贪婪,不想缓行只想马上入口,一时间没有答应。
谢缵泰两手空空的回来,杨锐是一点也没有惊讶,说到底还是日本人太小气,而俄国人太贪心。但东北那边有这么个意思就行了,杨锐要的不是援助,而是要日俄两国或是许可或是犹豫,许可和犹豫都能让复兴会在举义的时候占领整个东北和蒙古。至于军费,潜艇项目退回的来一千七百万马克,合四百三十万美元,五百八十万两白银,再则大豆出口已达一百万吨,起酥油销量超过三千万磅,两者的利润加起来超过七百万美元,即便还要分出一些利润给合伙人和保护人,但最终的利润在五百万美元以上,再加每年出口的近三百万吨煤,所有利润加起来已经超过一千万两。
虽然后来怕兵力不足又追加了一个野战军编制,十一个野战师要武装则要一千一百万两,但除此以外,根据地军队的粮饷并不再要复兴会负责,甚至若不是交通不便,根据地都能反哺总会。而真正要出钱养的只是南非那四个师,以及补贴门头沟煤矿。
复兴会正在缺少的还是占领全国之后的经费,10年加11年商业的利润有一千四百万两盈余,橡胶股票大概能有两千万两收益(但是这些钱有一半要回流收购倒闭的钱庄),最后就是那笔黄金,三者加起来也就是五千万左右,剩余的就是看京城能搜出多少银子、关东银行能提供多少贷款、还有就是海外能有多少捐款了——现在盛书动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康有为,拿着圣旨四处乱跑,其实也不是乱跑,英美法荷封杀下,他能呆的地方也只有南美,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不少当地的华侨仰慕天恩,更有些激烈者倾家荡产要助皇上复国。两百多年,前明居然还有这样的人气,实在是让人不解。
除了开国资金,再有就是外交事宜。开战之前都必须和列强逐次谈判,战争中也必须和列强沟通,可以说战争往往都是从谈判桌上开始的。天主教堂内的阁楼里,谢缵泰正向杨锐汇报着上次出行的结果。
“竟成,英国的态度还是未变,现在欧洲局势紧张,他们不喜欢中国发生革命,因为革命往往就意味着战争,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在远东的军队又少,所以不但担心自己的利益因为战乱而损失,更担心革命之后之前的利益不能被确保。丘吉尔说如果我们换人,而不是换朝,他保证一定可以说服国内支持复兴会。”
“呵呵,换人不换朝?”杨锐笑道:“他还真能想。就满清那朝廷,换了谁也是一样。再说,不把满清那些权贵榨出钱来,那以后国家怎么办?这是亏他想到出来!”
“其实英国人不在乎谁当家作主,他们要是的就是利益不能损失,权益不能减少,怎么谈都是这样。要想突破,除非是国内发生巨变,这样他们就不得不支持我们。”谢缵泰道,英国人的态度他算是摸透了,该结交人也都结交了,剩下的就是看崇祯计划执行的怎么样了。
“重安兄,如果北京被一锅端,那英国人……也不是,”杨锐有些词不达意,“事情都有趋势的,一旦北京被端,就怕趋势不是往好的方面走,而是往坏的方面走。满清的那些王爷贝勒要是没有抓全,而是躲到东交民巷去了,鼓动洋人帮着救国,那就不好办。”
杨锐是越想越钻牛角尖,认为虽然洋人没有道理相帮满清,但是万一出几个犯傻的洋人,那事情就要往坏的方面去了。没有人能完全掌握局势的发展方向,很多时候只能靠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