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页

杜利军提前退休了,津石总厂却搁浅在了改革的沙滩上,上万名工人只靠银行的救济性贷款维持生活。

这些工人的技术,不比贺海涛掌控的宝石机差,要求却会低的多。

“苏董想的还真周到。”贺海涛的表情有些讪讪的,他就没想到这个可能。

这下子,出血的招数也就没用了。

其实,原本派人对宝石机是有好处的。他们的工资压力很大,生产任务又少,已经快到待岗的程度了,所以贺海涛才会同意总公司的合作方案。

结果,他动了两下心思,原本谈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又拉不下脸皮来反悔,只能一个人在边上生闷气。

陈立正看向林永贵,说:“你怎么看?”

“原则上我同意,津石总厂也是个老大难了。”林永贵说着,道:“我看,就由总公司组织一个工作组,考察一下津石总厂的情况吧。合资工厂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协议,尽快修通中国自己的对外石油通道。”

这个大帽子扣下来,谁也不好说三道四了。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各有所持

“我们可以给你们准备几百人,但随便挑不行,我们的生产任务也很紧的。”贺海涛对挑人是很有警惕心的。毫无疑问,如果石油总公司愿意全部或部分转卖津石总厂给大华实业,那大华实业就不需要普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人了。如此一来,苏城要求的几百名人员,肯定都是厂里的骨干。

国企的培养机制多是老一套的传帮带,到了能“带”人的水平,那就算是出师的骨干了。这样的工人,在普通的车间要八年十年,在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车间,往往要15年以上才能出师。

就工人的年龄来说,18岁进厂的工人,到33岁才称得上骨干力量,再到45岁体力衰退,也就是十年多一点的最佳水平。这样的工人,上万人的宝石机至多几百一千人。

苏城要是把这些工人一股脑的弄走了,许多车间都要玩不转了。

见贺海涛态度挺强硬,苏城“嗤”的一笑,问:“100人如何?指导一下新工厂的工作,等管道公司进入正轨以后,借调的人再回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