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竞标采取暗标的形式,但竞标是以船东为单位,一家家的进行的。竞标成功的标志也并非是低价,而是船东方面的认可。
因此,船东在乎时间的,就以时间为标杆,在乎价格的就以价格做标杆,两者都在乎的,就自己列式分析。一切以船东的判断依据为依据。
这种方式偶尔会出现猫腻,主要看船东所在公司的管理情况。
若是对船东的公司或者国家不放心,船舶制造公司完全可以不竞标。当然,他们也可以积极的去做这些船东代表的工作。
场内功夫和场外功夫,在这样的场合都算数,只是付出的多少而已。对于售价上亿的船只来说,一些公司不屑与那些名声不好的公司打交道,一些公司则喜欢和那些名声不好的公司打交道。
此外,国家和地方法律往往也是跨国公司考虑的问题。
大华就没这么麻烦了。苏城像是一切中国企业主那样,采取通吃的架势,只管东西能不能造出来,有没有盈利,才不在乎政治问题。
这要感谢国内的商业环境,给了企业参与国际竞标的自由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企业要想竞标已经很难了,若是再挑三拣四,那就是等着落后挨打的节奏,又何谈发展。
苏城在马丹航运公司的标的上,又选了两艘3万吨左右的船。在写时间的时候,稍稍犹豫了一下,一艘28万吨的照旧选择了260天,另一艘32万吨的选择了280天。同时,他又把32万吨的价格稍微下浮了一些。
一刻钟后,结果出笼。
大华船业中标一艘船,32万吨的船却是交给了现代重工,同样的260天和更低的价格。
坐在前排的裴忠勇,向后得意的看了一眼。
苏城笑了笑。在掌握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前,9个月就是船厂的极限了,韩国船厂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能通过超长的加班,优良的设计,以及先进的设备提高速度,但只要有任何瑕疵,时间就会延长。作为一种工艺和工程操作,船只制造其实是有极限的。
50年代的造船厂,70年代的造船厂和90年代的造船厂,在造船的时间和成本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大华只准备收下10张订单,同样的9个月极限,所承受的压力和现代重工是绝对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