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

应该说,这是一份相当合理的报价。假如他们最初提出这个方案,苏城说不定就会同意。

但在胜券在握之际,苏城不想再分薄股份,干脆利落的给出了拒绝。

仲厅长无奈之余,又有些幸灾乐祸的道:“你挑动媒体施压,中船最多就到这个地步了。你不答应,我只好回去报告了,但工人你是别想了,中船更不可能让给你了。其实我没什么损失,继续回去当我的国资委厅长就行了。”

说到得意处,他还嘿嘿的笑了几声。

苏城既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的说了一句“送客”,就坐回了办公室,抽出一封信,细细研写起来。

……

第三百九十四章 领导的“微博”

苏城的信是写给六子的。

毕业至今5年时间,同是北大毕业生的六子在《中国青年报》也得到了重用。

幸福的80年代大学毕业生,在单位的状况通常都很不错,只要做的不差,重点大学的学生可以遇缺补缺、见缝插针,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也能把自己的名字挂在领导的清单上,对景时就是一跳,总比别人快上那么二三四五步的。做的好了,领导会笑着说“不愧是大学生”,做的差了,领导会笑着说“书呆子气上来了”。

如此优良的条件下,六子的位置自然是节节上升,撰写的不少文章都获得了褒奖,并有登上内参的记录。

苏城看重的就是内参。

普通媒体的压力,最多只是让仲厅长之流不再肆无忌惮而已。就像是仲厅长所说所做的那样,他至多提出一份协议罢了。大华实业若是想自己做,仍然不得松绑。

总不能强迫人家搞劳务合作。

这种事情,直接找周老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官场是很讲究程序正义的,甚至于,中国官场的某些程序正义的要求,比国外的诸多法律还要严格。当然,仅止于中国官场。

苏城没有理由请周老出面,说服某个船厂与大华船业进行劳务合作。那样的做法,属于反向的欺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