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苏城跑到油田,要了十几名懂英语的年轻教师和研究员,并申请了2000美元的外汇,剩下的则是自己补足,并通过哈利伯顿公司,从国外将期刊运回来。

国外期刊便宜的两三美元,再邮寄回来,总得要五美元以上。随便选上20种杂志两年内的所有刊物,那就是几千上万美元,至于翻译过程就更是枯燥。

顾海健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那些英文期刊给整理出来,帮忙的十几名石油学校的年轻教师整天熬夜,也只不过整出了一个目录和节略。

苏城此时把贷款都给办出来了,见他们的这种速度也是发愁,说道:“我估计,11月以前,总公司肯定要派人来胜利油田考察,到时候咱们能拿出一套理论吗?怎么开发大位移井?”

顾海健立刻摇头,道:“那不可能,光是翻译的时间就要这么久,何况还要把国外走的路线摸清楚。”

他指着目录上的数百个名字,道:“咱们现在的翻译速度,一天能翻5篇到10篇的论文,选出先后来,估计也要用一个月左右,才能找到有用的……”

“那就找名字。”苏城对水平井的印象实在不深。不过,顾海健等人既然每天能翻10篇论文,那范围就可以扩大一些了。

苏城将他们翻译过来的目录在桌面上摊开,手指顺着人名,一个个滑下去。

有遇见比较熟悉的,他就用蓝色笔划一道,没多久,30多个人、100篇左右的论文就被他选了出来。

顾海健无语的望着苏城,道:“苏厂长,您都不看他们写的论文名称和节略?”

“这里面,总有几个大牛,翻出来不吃亏。”苏城说着,又掏出蓝笔,道:“那我现在给你划论文。”

论文名字相对难以理解,由于许多名词没有固定译法,许多名字便由翻译者信手拈来,看的苏城颇为辛苦。

这样用了一个小时左右,他又划出五六十篇论文,都含有他知道的后世技术。就知名度而言,学生能听过的技术,总归是有生命力的技术。

那些一闪即逝的新鲜技术,是很难让学生们熟悉的。

顾海健不像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更多的将苏城当作管理者,有点无奈的想:你光看一个名字就知道有没有用,也太随意了吧。

一个负责翻译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满的小声说道:“领导动动嘴,手下跑断腿。随便划出来的题目,谁知道里面的东西有没有用……”

还是顾海健重重的咳嗽一声,才消去了其他人的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