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郭业也明白他这个横空出世的西川小都护,是几品官儿了。
李二陛下在圣旨中说得很明白,以正六品的骁骑尉,出任西川小都护一职,统领小都护府上下。
唐代的官阶是极为复杂的,可分为四种: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
所谓的职事官,就是具体职掌的事务。比如郭业这个西川小都护,就是职事官。
所谓的散官,便是职事官的品阶。
散官又分文武散官,文散官,顾名思义就是文官的品阶,共二十九阶,最低一阶是从九品的将士郎,而最高一级便是前文提及的开府仪同三司。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陇西县令就等于职事官,而不代表陇西县令就是七品,这要看该县令是几阶散官,通常的县令都是文散官第十九阶的宣德郎出任,第十九阶,乃是七品。
所以通常我们都说七品县令,其实县令只是他的职事官,七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县令,文散官都排名第十九阶的宣德郎。
久而久之,便都以为县令都属七品。
其实也有六品县令,比如长安京畿一带的县衙,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几乎都由文散官第十四阶的朝议郎出任。
拿后世的官场来解释,也许会更加通俗易懂,例如,某某市的市委书记。
那么市委书记便是他的职事官,而正厅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同样,不是所有的市委书记都是正厅级,比如县级市的市委书记,他便是正处级或者副厅级,正处或副厅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同理,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基本都是副部级,那么副部级便是他的文散官。
职事不代表官阶。
至于武散官就更好理解了,武官的品阶嘛,康宝的宣节校尉便是武散官。大家也可以理解成后世的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