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页

萧震雷又道:“由于现代武器的原因,战争不再只局限地面,还在海上,现在又可能发生在天空,进攻手段也不再只是地面进攻,可以施行海军抢滩登陆、空军空袭等全方位的战争模式,有人就认为我们古代先贤提出的战略思想不适用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例如孙子兵法,你能说它不适合现代战争了吗?不,它同样适合,只是你会不会用的问题,它是一部战略类军事思想著作,西方国家很多军事学家都在研究它,它是一部指导书,我们现代军人要做的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新时代武器的战术!”

军方将领们一边听着萧震雷说,一边用笔记下来,静下心来一看一想,顿时豁然开朗。

停顿了两分钟之后,萧震雷见军方的事情说完了,于是说起司法方面的事情,他道:“这次除了政府和军方来的官员之外,还有司法部门的官员和国会的立法局官员,让你们一起过来,也是想让你们过来一起看看美国当局在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建树,当然不是要你们全盘照搬别人的,我已经说过了,别人的不一定适合我国,适合我国的才是最好的!

我国的官制与德国和日本相似,同样也借鉴了英法美等国家,特别是在立法和司法领域,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但是我们又没有全盘照搬美国的,因为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当时社会纷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人心,如果政府方面受到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掣肘太多,是无法这么快结束那个乱世的,这一点想必诸位都已经看明白了!

我国是把司法部门的最高法院与内阁同级,但又归属于总统辖下,而美国方面却不同,美国是三权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开,而且互不干涉。诸位这次来也要与美国立法、司法领域的官员们多多进行交流,向他们学习学习,为以后我国立法和司法体系改革做准备!”

这个会议开了很久,萧震雷在思想上将这些随行的官员们进行统一,让这次来的没一个官员都知道自己在美国这段期间的任务是什么,这也是萧震雷第一如此详细地跟官员们在各个领域进行如此深入的交流。

4月29日,萧震雷一行人在美国总统特使的陪同下乘火车抵达了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上同时升起了新政府国旗和美国星条旗,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萧震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萧震雷一行人抵达白宫时,一千多人挥舞着两国国旗,威尔逊陪同萧震雷走红地毯,登上讲台讲话,而记者们疯狂的拍照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

第390章 总统会谈

萧震雷跟威尔逊的见面很愉快,这也许跟两国之间的需求有关系。威尔逊在两年前当上总统的,他当上总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当时由于共和党候选人塔夫脱和进步党候选人、前共和党人和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竞争严重分散了本应投给共和党唯一候选人的选票,他毫无困难地赢得竞选胜利。

威尔逊在1913年3月15日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新闻发布会,并且允许记者在发布会上向他提问,当然萧震雷还是华东总督的时候就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只不过他当时还不是总统。

威尔逊是法学博士、哲学博士,也许美国的总统们在全世界国家所有元首中是最有学问的人,高学历比例最高。后世有历史专家对没过31位总统进行投票排名,威尔逊高居前4位,仅次于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和富兰克林·罗斯福。

萧震雷对威尔逊有过一些了解,他发现这位威尔逊总统也是一位美国孤立主义奉行者,现在欧洲列强国家们已经分成两大势力阵营,双方阵营都曾派出代表来美国向威尔逊和美国国会游说,希望美国加入他们的阵营,尽管美国国会中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人想要加入其中一个阵营,不过奉行孤立主义的政客们还是占了大多数,总统威尔逊也同样如此,他和国会中大多数议员都认为美国身处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周围没有敌人,没必要参与到两大阵营中去,闷声发大财好了。

但是近两个月以来,局势发生了变化,双方有打起来的趋势,两大阵营打起来和对峙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只是对峙,美国仍然可以从中渔利,向双方出售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大赚其财,可以如果双方打起来的话,总有一方会战败,到时候获胜的一方会怎么对待美国这个左右逢源的国家?威尔逊这个哲学博士出身的美国总统很清楚,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可言,只有弱肉强食!战胜者一方看着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会不会眼红?这是毫无疑问的!威尔逊和美国国会很多议员都看到了日后的危机,所以美国必须要找盟友,找来找去只有一个中国合适。

在会谈中,萧震雷问道:“总统先生,您认为现在的欧洲两大阵营的关系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而处在这个漩涡周围的我国和贵国又该如何自处呢?”

威尔逊说道:“从现在的迹象来看,欧洲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厚了,我相信他们迟早有一战,双方在远东地区都有利益存在,而贵国作为远东大国在这个时期的态度和立场十分关键,我国与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都有商贸往来,他们双方现在的紧张局势对于和平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他们双方开战,我国不好选择,我们只能保持中立,但我们不会发表任何在遭到袭击的时候不参战的声明!贵国与我国的处境相似,却又不同,贵国政府刚刚成立,我认为贵国现在做出选择加入他们当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

萧震雷笑了笑,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