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的火烧延历寺,因为面巾的意外掉落,不得不连累三郎背负上“第六天魔王”的骂名,这让明智光秀耿耿于怀。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处于安宅船的明智光秀拥有绝对的武装优势,只要他注意,便不会有上次那样的意外发生。三郎身在津岛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事实,这样的话……
无论他明智光秀做下何等恶事,都不会影响到三郎本人的声名。
没错,就是这样。
三郎为人太过仁善,行事虽然雷厉风行,但是偶尔漏出的一点心慈手软已经足够让明智光秀为此忧虑甚至作好准备。之前的心慈手软——例如对松永久秀的宽容,虽然最终得到的是松永久秀投降织田的好结果,但松永久秀毕竟只有一人,麾下也是经过无数操练的正规军队。一揆军的性质完全不同,哪怕是一点的善心,也可能酿成全盘失败的后果。
武田还在虎视眈眈,明智光秀实在是不愿意去想象一旦出现疏漏,织田家会有怎样的下场。哪怕智谋并不如其父武田信玄,武田胜赖也不是能随意应付的对象!
相比之下,伊势国人口减损、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一类因为缺少这些一揆军而引发的事情,也不算什么让人头疼的事了!
……像他这样自顾自地做出决定的家臣,大概是很不讨人喜欢吧。
明智光秀不由得这么想道。
他在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应该和三郎言明的。像是比叡山延历寺的那时,也是三郎先做出了“攻打延历寺”的决定,他来选择的仅仅是如何行事,并未逾越。三郎是在津岛而非岐阜,与明智光秀目前所在的距离并非难以跨越——如何对待这一次的一揆军,如何在伊势的税收与粮食和留下一揆的势力之间取舍,都是应该交由三郎判断的事。
他所做的并没有违背一个将领的本色,但在主君相距甚近的时候,以明智光秀角度看来,这严格意义上说已经超出了一个家臣的限度。他确切地想到了两种做法——接受投降和不接受投降,各有有怎样的优劣、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却因为私心并没告知三郎,自己做出了选择。
这里面可以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不能延误时机”“一揆军态度不够诚心”,但明智光秀的本心在告诉他,即使这些理由不存在,他也一样会做出这种选择。
让三郎剥夺掉他的领地,果然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明智光秀摇了摇头,眼底露出些怅然的神色。
但在一揆军的传信人眼中,蒙着面巾的青年始终是一副冷漠到让人难以接近的样子,即使穿着并不显眼的盔甲,气质也与被生活折磨得麻木的农民截然不同,以至于衣着只能算是干净的传信人有种回到了从前、仍是被那些武士欺压的感觉,削瘦蜡黄的脸上不由得带出了愤愤之色。等到明智光秀态度坚定的拒绝之辞一出口,在看见对方衣着打扮时就已经对被接纳不报希望的传信人立刻嚯地站了起来,因为多年来都只能勉强挣扎在温饱线上,即使在这种时候神情也显得十分压抑。
一揆军想要投降,正是因为粮草的不足。这个时候正应是农忙的时节,织田家采取围困的手段,使得这些农民根本没有办法出去收割粮食。即使有极偶尔的几个能悄悄逃走,对于伊势大片的田地来说也是无济于事,长岛可收获的粮食也难以供给这么多的一揆军。
织田家围着的地方都是在长岛附近的城池,获取军粮也倾向于从这附近的田地割取。这次织田的大军出动也让一揆军察觉到了危机感,不乏将一家老小都带到长岛的人。因此远离长岛的那些田地,根本就处于无人收割的荒废状态。
收割的季节,原本就是这些人最看重的时候。再加上并没有经历过多少正经的操练,一揆军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心涣散的现象,仅仅半个月就已经承受不住织田家给予的压力。而且尚未察觉织田家真正用意的农民们,只以为这是和以往任何一次打压一揆一样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