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页

赵然颔首:“监院请说。”

袁灏道:“到目前为止,咱们白马院已经在白河边兴建了十个村落,设置了十甲农户,从城中迁出百姓近千人,发卖土地四千七百亩。直到今日,终于算是完成了对嘉靖二十年、二十一年迁徙而来流民们的承诺。接下来,力争在本月前,继续兴建五个村落,将白河边的六千七百亩耕地全部配售完成。”

“因为春耕等不了人,所以四月底之前,必须解决城外的耕地问题,至少要解决一半。庆幸的是,此处是红原,若是放在中原腹心,甚至种植晚稻的本省内地,此刻已经晚了。”

“故此,今天的三都议事,我提议,对党项人的耕地,采取置换之策,一亩耕地,依据上田、中田、下田之分,分别置换十五亩、十亩、五亩草场。地点我已经看好了,就从城南十里外废弃的格勇寨周边开始。为了配合好置换事务,下个月开始修缮格勇寨,比照河边村落模式,一院一户,可容纳两甲,城内的党项人同样可以置换格勇寨的院落。同时针对党项人放开慈善金的借款,年息与汉民借款相同,十年还清。诸位有什么建议么?”

第九十九章 三月事件

对党项人手中掌握耕地的置换,是当下解决红原诸多问题中的第一个重点。红原的党项人不会耕田,但擅长放牧,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这是赵然做事的指导原则。

针对袁灏的提议,参与三都议事的白马院几位高道都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他们其实已经在会议之前便收到了草案,也做过一些思考,故此交谈片刻之后,便有人要求发言。

左巡照道:“置换之策是好的,我没有什么意见,但我想问一下,咱们对党项人耕地的置换,是惩罚还是鼓励?亦或是平等视之?”

袁灏道:“自然是偏向鼓励的,鼓励他们将手中的耕地拿出来置换,当然也不能太过,赵方丈的主张,即大明百姓一视同仁,不能单纯因为鼓励而造成太大的偏颇。”

左巡照道:“既然如此,我认为置换比需要调整。”

“此言怎讲?”

“我在松藩布道十多年,知道松藩的草场以红原最佳,但就算以红原草场之美,一亩地顶天也就能养活五只羊,或者半头乳牛、耕牛之类,且半年就需轮换,此外,还需准备冬季的干草。以此推算,一户牧民若想放养五头牛、两百只羊,便至少需要一百五十亩草场。”

不需要左巡照再多说了,大家顿时明白,以此置换的话,对党项人来说,是不够的。

城外原有耕地两万八千亩,在李彦思、强雄谋反一案中,白马院收缴了这两个大户四千多亩,则珲也自行认捐了一千亩,所以需要置换的是两万三千亩。

城内城外党项遗民近万人,相当于每人只有两亩多地,以四口为一户的话,取耕地条件折中值估算,每一户只能置换一百亩,离所需尚差五十亩。

事实上,党项人中还有许多如保忠这样的小头人,各自占地数十亩到数百亩不等,大多数底层的党项人手上耕地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