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回鹘,南蛮,漠南漠北等等,有太多的地方可以送人过去,头一次,位居九重的皇帝陛下发现。
原来可以这样不动声色而又名正言顺的流放掉那些讨人厌的家伙,偶尔,还能让皇子们历练一番,这样的好法子,只愁少了,不愁多啊。
蒙古人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在成武十三年的大秦,并未造成太多的困扰。
但大秦君臣不知道的是,在蒙古使节回到辽东,见过成吉思汗后,却让成吉思汗铁木真怒不可遏。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来自敌人的轻视,又比如,大秦使节的礼节,显得过于倨傲,再比如,秦人使节让他想到了当年的金国钦使,显然那是很不愉快的回忆,甚至于,他本就有股火焰在胸中燃烧……
等等,都让这位蒙古王者非常不舒服,怒火已经点燃,对于蒙古人来说,只能用仇敌的鲜血,方能平息下来。
但作为蒙古人的大汗,在听到使节于汉地的见闻之后,还是将这怒火稍稍压制了下来。
他并没有被怒火烧昏了头,做出杀死使者,让两国没有任何转圜余地的疯狂举动,善于隐忍的他,在此时已然悄悄发誓,早晚有一天,要捉住秦人的皇帝,将其拴在马尾巴后面,拖死在草原上。
不过,不管秦人或者蒙古人抱着怎样的心态,这次和议都很顺利的达成了。
两边都没有过多的要求细节,蒙古人没有再提合撒尔以及篾儿乞人诸事,秦人也没提收回幽燕之汉家故土,让蒙古人送上金人皇帝的头颅,或是将汉人奴隶释放,任其南归等要求……
正因如此,两国和议,只能是没有任何诚意的一纸空文罢了。
大秦成武十三年年关到了,虽然东边战事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但大秦京师长安,却张灯结彩,满溢的喜气和平安祥和的气息。
年关,成武皇帝陛下摆宴宫中,大宴群臣,席间,对群臣多有厚赐。
这是灭宋之战,论功行赏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已经事先知晓,也就没了太多的惊喜。
不过,当晚皇宫之内,灯火通明,君臣夜饮,通宵达旦,歌舞不绝,花团锦簇之间,将大秦的繁盛,彰显的无以复加。
工部侍郎刘大人,喝的面红耳热之际,趁机向皇帝陛下请罪,因工部疏忽,致使先帝陵墓略有阴漏之虞,请暂迁陵寝,待修缮完毕,重新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