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术气氛和现在所谓的文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在国武监这里体现的分外的彻底……
现在,很多国武监教授们在绞尽脑汁的编写着兵法韬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比较艰巨的任务。
既要借鉴前人的东西,又要做到与推陈出新,还不能太过借助于正经的文人,就这几条,让许多人都愁白了头发。
就算是赵石自己,其实也觉得,有孙子兵法等在前,国武监兵法的编纂,很难会有什么超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确实是幸福的,但同样也是痛苦的,在这一点上,相信自古以来,很多惊才绝艳之辈都深有体会。
除此之外,香侯府的女人们也积极了起来,正延揽大秦名医入京,很有点共襄盛举的味道……
其实,他们的问题和编纂兵法这边也很像,想要弄出点自己的东西来,同样艰难。
不过他们比国武监武略教授们幸福的是,医术这东西,只会不停的进步,不会发生倒退,这和人们的经验以及层出不穷的病症密切相关。
就算你把华佗,扁鹊等名医弄到这里来,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医术要比他们所处的时代要进步的多得多,而且是全方面的超出。
尤其是在一些民间偏方以及药草收录上,更有着古人难以比拟的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了,华夏大地上的传统医学之所以一直发展缓慢,其症结之处也正是如今香侯府的女人们最纠结的地方。
因为这是一个无比封闭的行业。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也注定了这个时代的名医们,多数都是从儒生中转化而来,而且,大多还都是读书不成的读书人。
所以,他们具备了很多共同点。
有慈悲之心,却又有着读书人的矫情劲儿,实际上当起了商人,却从不承认自己是商人,很多人都有着视金银权势如粪土的骄傲,在乡间享有声望,却又不是官身,只能归类到仕绅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