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成武四年他奉旨回京,就一直在准备这件事。
从成武五年灭夏之役后,这件事也就清晰了起来,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枢密院,甚或是殿前司指挥使衙门,都在为此事做着准备。
一直到现在,差不多三个年头,准备的已经够多了,也取得了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种燧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到了成武七年,才开始施行。
而实际上,真要追溯起来,从成武元年的长安之变,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王佩人头落地开始,殿前司禁军整编就已经之事就已经有了苗头。
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按兵不动,许多人的谋划,许多人的心血都在里面,又怎么能称得上急功近利?
而殿前司禁军整编,才算是刚刚开始,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这毫无疑问,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中鼎革,最后所涉及到的,也不会光光是殿前司禁军……
紧接着过来的就是家书。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每次回京之前,都会接到,为的不是让他安心,而是在家书中,详述京中情势,让他好有个准备。
一般来说,这封家书,都出自府中几个幕僚之手,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外,京中有点乱,连向来平静的早朝,都屡屡有争吵发生,可见,这一轮动荡到底有多剧烈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初那场波及甚广的科场案也发酵了起来。
许多蜀人官吏纷纷外贬,可以说,蜀人的头一次抗争,完败,可以想见的,明年科举,蜀人也许会遭受到更多的打击。
而皇帝陛下,又提出了迁陵的动议。
毫无意外的,遭到了群臣劝谏。
看上去,这个时节皇帝陛下还要自寻烦恼,有些不智,但实际上,这就是皇帝陛下用惯了的政治手腕儿。
迁陵之议被拒,一些障碍重重的人事任免,很快就通过了中书决议,这样的交换,皇帝陛下已有乐此不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