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都还算年轻。
他们家乡大多在京兆,小部分在延州,其他地方的也有,不过少的很,总的来说,都是清一水的秦川儿郎。
他们有的来自禁军,有的来自镇军,有的则是京军,来历极杂,但人们在他们口中听到最多的,则是他们曾隶属猛虎武胜军,京军一部。
开始的时候,这些陆续南归的军人没有人留下,他们都有军功在身,回乡之后,叙功得到的田产,足以让他们平安富足的过好下半辈子。
但当第一次太原之战过后,大批伤残军兵南归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年轻军兵选择留在已经有点规模的风陵镇。
对于这些有功之人,大秦官府向来优容有加,文书什么的都好说,即便他少了一只胳膊,腿也瘸了,但一个大将军门生的帽子,可是实打实戴在头上。
做过猛虎武胜军队正,在长安国武监学过兵法韬略,又有军功在身,想要在风陵镇安居,那是镇中官吏求之不得之事。
所以,不但发下几亩薄田,而且,起的屋宅也是镇里数一数二的,还不用花自己一分银两。
年轻人在黄河边上向北方拜了拜,便指定了镇北最靠近黄河的地方作为自己安身之处,于是,风陵镇从此便多了这么一个人。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南归的军人陆续留下,在镇北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这些人普遍很年轻,没有家室拖累,但让他们留下来的最大的原因,却不是家乡没有记挂之人,而是身体上有了残缺,不愿回乡被人指指点点。
这里正好,周围居住之人,都是自家同袍,谁也别笑话谁,而且,因为离开军旅的时间还短,那种孤独陌生的感觉时刻困扰着他们,于是,聚居于一处,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的选择。
这里少有良田,但他们身上的银两却不少。
于是,酒楼茶肆什么的,就都开了起来。
说起来,随着他们人数渐多,霸道之处也就显了出来,弄了些营生出来后,除了他们自己人,便不许旁人在这里立足了。
一旦有人仿效,立马就会闹上门儿来,不弄的你鸡飞狗跳,绝不干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