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410 字 2022-10-20

先是执掌内衙的三位大太监去职养老,接着便有明诏下来,内衙就此走进了坟墓,堪堪还剩下一口活气儿,也不过是内衙留下的一些遗产罢了,至于由谁来接手,内衙已经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废止内衙,在朝臣眼中当然是皇帝陛下的英明之举,内衙行的是阴私之事,天然便为朝臣所厌,要知道,谁也不想府中的厨子或者其他什么人是内衙谍探不是?

来自背后的阴森森的目光,即便是皇帝陛下的,也会让朝臣们如鲠在喉,几乎已经到了不除不快的地步。

而今内衙终于走到了尽头,自然是拍手称快者众,谁还会为这些阴私小人说话?

赵石此时提到了两件事,正是要接手内衙留下的一部分权力。

这是皇帝陛下的提议,朝堂上的情势,也不容赵石拒绝,其实皇帝陛下打算让枢密院接下来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之前内衙最核心的权力。

至于监察百官动向,以为朝中御史台之补充,皇帝陛下又存着怎样的心思,赵石自然不会多问一句,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了,该头疼的除了皇帝陛下应该还有朝中文臣们才对……

说到正事,还是这样的大事,三位晋国公府的幕僚脸色都凝重了起来,将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都抛去了九霄云外。

几个人都是聪明绝顶之人,这是要设立两个衙门,归枢密院统辖,若能成事,之后枢密院威权必然大涨不提,而其中意味,也极为耐人寻味。

第一件事还则罢了,哨探敌国之事,皆有先例,无论后周,还是南唐,甚或是金国,西夏,都有着这样的衙门,由谁统属,各自不一,但总归有迹可循,于枢密院有着好处,但也只能说是不无小补罢了。

这事就算成了,枢密院也只是在话语权上,有了更多的份量罢了,这显然是个慢功夫,想从中书手中夺取更多的话语权,比如说对待敌国之国策这样的大事,需要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也许到了中原一统的时候,也不会完成。

但第二件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第一件事还可以说的添补内衙去后留下的空白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赤裸裸的争权了。

军中军纪之事先且不提,重点在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

虽然赵石没有明说,但以军纪而及不法事,这些字眼儿,各个都在往监管军中将领这一条上靠拢。

先开口说话的是孙文通,也只有他对军中之事最为熟悉,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明显的疑惑,“大帅之意,文通不太明白,要知道……将领之任免,责在枢密,决于吏部……监察百官,更有这位朝中御史,堪问不法,有大理寺,大帅是想……”

李博文和陆敖闻言,身子都是微微一颤,脑海中顿时豁然开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