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今年的定军侯府一定热闹无比……”
种七娘脸上多了几许兴奋之色,光耀门楣,荫及子孙,在她这样的女子看来,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这时前面的鞑靼向导派人过来禀报,“前面有两个部落,要不要在那里停一停,躲避风雪?”
鞑靼诸部重新拥有了广阔的草场,所以许多部落都在今年陆续北迁,回到自己原来的草场去了,不过还是有些部落留了下来。
这里气候不错,因为金国人的关系,以前这里很少有部落放牧,草场很是丰茂,就是河流稀少,一些大部都不会停留在这里,只有一些小部落,留了下来。
这一年多来,许多从南边的商人路过此地,都会在他们那里歇脚休息,补充些食物饮水。
和汉人接触的久了,一些部落受不住蛊惑,在部落首领的率领之下,去了汉人关城以南,加上之前南迁到那里的一些鞑靼人,在大同以北的地方,出现了许多鞑靼人的村落。
这也算是大秦最早的一批真正内附的异族了……他们多数在大同北边长城以内的云内草原定居了下来,许多人学着汉人开始耕种,与汉人通婚,渐渐融入到汉人之中,几代下来,便与汉人没什么两样了。
还有些人,固执的保持着草原上的风俗习惯,和北边的鞑靼人也有着联系,他们后来大多都成为了商人,来往于鞑靼人和汉人之间,让汉人和鞑靼人之间的联盟更加的牢固,也成为了后来许多鞑靼部落内附的引见之人。
废话少说,回到正题。
赵石瞧了瞧天色,“不用,再紧赶一程,咱们过了长城再休息……”
和赵石预料的差不多,午后时分,便已经过了长城关隘,上面已经等了迎接大将军回军的一队人马。
里面不但有着万春年这样到底没能赶上草原诸般精彩的国武监将领,也有张峰聚和河东宣慰使府派来的迎接人等。
大将军北上草原两年之后,率兵南归,本不应该如此寒酸冷清,但谁让赶的日子不对呢,北边大同这里,风没有草原上那么大,但寒冷之处,却也不遑稍让。
在这样的天气里,根本无法热闹的起来。
两位河东地界的主官,都派了心腹前来,所幸的是,都不是外人,也不用怎么矫情客套,陈说一番也就是了,大将军赵石还能为这点小事怪罪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