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三千多万,成绩十分普通,靠的几乎都是这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二日便直接翻番,当日收获六千万。
随着吃螃蟹的人越来越多,某瓣某评分软件对于《酥油灯》的评价也直线上升。而几乎每一位夸《酥油灯》的网友,都反复在里面强调“不适合所有年龄!不适合所有人群!谨慎观看!”
因为刷的人实在是多,很多网友甚至被吊起了逆反兴趣:“到底有什么不让人看的,我偏要去看看。”
上映一周后,《酥油灯》致郁上了热搜。
词条内没有粉丝吵架撕逼,全是看过的观众表示自己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是很好。”“看完后我有前所未有生的勇气,但是观看过程实在是难受。”“张明翰不是人,贾丁不是人。”“适合内心强大的观众观看,看完之后我郁闷了三天。”
但你要问这部片子怎么样,绝大部分看过的人都会说,这是一部好片。
有研究社会科学人性学理论的教授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电影的讨论慢慢上升到对人性学的讨论。慢慢的去看《酥油灯》并且评价一番,似乎成为先下年轻人之间虽然很小众但很有逼格的一件事情。
作为给自己定位为小众电影的《酥油灯》,罕见地因为“小众电影”的名头,获得了不菲的票房和不错的评价。
某瓣上映一周后开分81,国内文艺片偏上水平,但评分人数远远高于其他文艺片十倍不止。
票房在上映三天后破亿,五天后破两亿,也远远高于其他文艺片。
有博主说,单从票房来看,《酥油灯》已经不算是“小众电影”,而它却依然在用“小众电影”的名称赚钱,这是《酥油灯》这部电影造成的一种悖论,而这种悖论反应了某种社会心理学,又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无论众说纷纭百花齐放,对于《酥油灯》热情高涨的讨论也向每一个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酥油灯》获得的结果是正面的,无论是主创还是演员,都获得了极高的正面评价。
尤其是棠灵。
棠灵的这一份答卷,从那群吃螃蟹的人开始,就充满了惊奇的色彩。
很多影评人的文章里、影视博主的视频里一致认为,棠灵这次能够真正在电影中“抛弃自己”,她做到了让观众没有认出来她是她,这是她这次表现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不是靠化妆也不是靠造型,靠得是抛弃掉原本的自己,完全彻底地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
有人评价说,她没有什么高超的演技,只是完全沉浸式的表演,彻底去掉“流量明星的油腻感”,真切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其实是一个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