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巴士底的七天end。
谢皎给这一卷取了这么一个名字,是有原因的。
巴士是大巴车,但是巴士底却不是指巴士的底部,而是指法国的监狱,巴士底。
巴士底监狱最初是抵御外敌的军事要塞,但是在14世纪末被改为王室监狱,专门关押□□/犯。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巴士底监狱被毁灭。
现代法国历史学家给予巴士底监狱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也是巴黎人民畏惧的王朝的象征。”
所以,这个题目第一层的含义就是映射这趟巴士就相当于是巴士底监狱,强者试图以监狱管理支配一切,到最后,弱者的反抗会毁灭这里。
而第二层的含义,就是涉及到了不太为人知道的一位曾经被关押在巴士底监狱里的人,萨德侯爵。
萨德侯爵是历史上最受争议的色情文学作家之一,因淫/乱、性/虐/待、强/暴、鸡/奸等罪名而在监狱、疗养院中前前后后总共度过了将近二十八年。
谢皎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么一号写重口味文学的作家(毕竟作品涉黄含量过高),但是在她阅读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时,不可避免去了解影响他、福楼拜、加缪等文豪的萨德侯爵。
结果看了两页,眼就瞎了,拒绝再看第二眼。
所以,谢皎对于他的作品了解,更多是在她看了改编自他的作品的电影,帕索里尼的遗作,世界最著名的禁片《索多玛的120天》之后。
所以这题目第二层含义,就是巴士上的七天的经历是映射的《索多玛的120天》。
当然,谢皎指的是电影版的。小说口味太重了她真的看不下去,电影虽然一开始也让她看得全身都感到不适,但是想到电影反映的现实主义,对法西斯幽灵的批判,存在于黑暗深处的资本真相,她还是强忍着看了下去,结果就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共看了五遍。到最后,里面对于性、暴力等让人不适的地方她都忽略了,重心都放在了里面的隐喻,对宗教的分析,对哲学的思索。
ps,她当时是偷偷看的,亲爸亲妈完全不知道,不然她很怀疑自己可能会被揍。
回到正题,现实中的法西斯代表独/裁,无政/府是反独/裁向往自由的,但是当真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出现时,就像是这一趟大巴车上的情况。没有约束的自由形同为恶,因为如果自由不加约束,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人性的残忍与黑暗会毁灭一切。
但是谢皎写的又不完全借鉴《索多玛的120天》,也就是第三层的思路。因为在她的想法当中,就是这哥大巴车也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财务老师良心未泯的早早自杀,一方面指一个国家的崩塌最开始就是源于经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指没有财务控制约束的消费主义是导致人最先走向死亡或者道德的沦丧——看看报道中那些在商家忽悠下为了名牌包包首饰而花呗借呗信用卡小额贷款甚至卖肾卖卵子卖身体的女孩吧。
接下来被杀死的第二位思政老师意味着法律和道德的崩溃,更意味着国家信仰的崩塌,就像过去苏联的红色信仰的崩塌导致苏联的毁灭,也像现在的美国因为自由民主的信仰逐步毁灭而导致国内民众对国家的怀疑与不信任。而她也设计思政老师死亡的时候高举左臂,代表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礼。
教务处主任是唯一的领导,也就是代表统治者,一个靠谱的和一个不靠谱的统治者,看看小罗斯福和懂王的区别就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事处老师和后勤老师一起代表一个国家军事力量,也代表着官僚集团的内部明争暗斗,代表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管是衰落到无法自保还是军工复合体强大到不受国家控制,都是国家灭亡的关键因素。
而大巴车上的故事整体走向,其实就是明末清初的国家走向:领导层的内斗、受压迫的人的不断反抗,以及代表满清的车外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窃夺华夏政权导致一切都落入满清手中。
这就是谢皎眼中的明末,世道混乱下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