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人,恰是郝风楼所需要的,他签署了一份份的命令,将这些人直接从各个地方抽调回来。
除此之外,一支军马必不可少,四川那儿,沐晟已经带兵去了,不过还需有五千的护卫,四川多山林,军马未必要装备火器,轻装即可,但是得确保每一个人刀头上饮过血。
商团是郝风楼邀请的,他特意与各大商行恰商了一下,决定趁此机会带一个商团过去。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接着,郝风楼便闲下来,专心陪着母亲和妻子。
郝勤民和郝勤政都已长大了许多,已经会走路说话了,现在开始跟着几个儒士读书,按照郝风楼的预想,等到年纪再大一些,该进入少年讲武堂去学习了。
文化毕竟有限的,像这种富贵中长大的孩子,十岁上下,文化知识大致能达到秀才水平,对于郝风楼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他不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博士学究,与其把功夫花费在吟诗造句上,倒还不如进入少年讲武堂去磨砺。
这少年讲武堂便是少年军校,每年都会有功勋或是烈士的子弟入学,自幼便开始进行操练,传授战斗知识,学习八年之后,等到年长,便分配各卫充任低级军官,这显然是郝家比较另类的‘爵位’制度,郝家并不分配爵位,也不给你世袭罔替的权利,不过若你是武官,或是立了功,你的子弟就有机会进入学校进修,只要中途不出差错,将来就能成为武官,至少拥有一个铁饭碗。保证自己的子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菲的薪俸,并且有一份不错的前程。
这种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爵位的延续,可同时也是保障战力的唯一办法,这些子弟的父辈都是血战沙场的人物,自幼耳濡目染,年少时便被送入少年讲武堂学习,锻炼体魄,培养战斗素养,学习文化知识,八年磨砺,足以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武官,而后再从低级武官做起,一步步靠着资历和功勋晋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少年绝大多数都是一起长大的,自幼就培养出群体的意识,将来这些人分配到了各卫,必能精诚团结。
听到郝风楼要将两个孩子送去少年讲武堂,郝母是极力反对,她心疼自己的孙子,在许多母亲的眼里,那少年讲武堂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宛如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倒是郝风楼坚持己见,在这方面寸步不让,无非就是说,别人的孩子可以如此,郝家的儿孙为什么不能去?将来他们要执掌家业,难道让他们靠之乎者也来服众么?我能服众,就是因为军功,我的儿子如此,我的孙子如此,子子孙孙,代代皆然。
对此,郝母虽是不愿,却也无可奈何,为此一直在生郝风楼的气,郝风楼抓紧这些日子,自然免不了要夹着尾巴好生说一些好话,讨一讨欢心,有些事是他的原则,他宁死也不让步,可是执拗是一回事,安抚又是另一回事。
郝母终于有了一些松动,渐渐的,也被郝风楼说通,虽然心里小有怨言,可是看到郝风楼费心讨好,终究是不忍,态度也就软化下来,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呆了半月,郝风楼终于打算起程了。
……
成都府里,如今一直弥漫着一股气氛,自从谅山军入了四川,本地是官吏便一个个处在不安之中,他们大多都是朝廷委任的官员,此时又不知是该走,还是继续留任,若是走,朝廷失了这么多省,乌纱帽就这么多,回去之后还有没有实职,这是一个问题。若是留着,这郝家虽然为朝廷赦免,按理来说,这里确实还是朝廷的地方,只是赐予了郝家而已,可是郝家和朝廷的矛盾,他们隐然已经能看出端倪,似乎这里是不善之地。
他们倒也还好,实在不成,大不了挂冠而去便是了。
最惨的是士绅,士绅们对郝家一向是仇视的,当年沐晟带兵攻四川,这些人都筹募了不少钱粮,现如今朝廷反手,却是将他们卖了,却是让他们欲哭无泪,因为他们没处跑,毕竟家业就在这里,能跑到哪里去,人离乡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