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页

“礼部主事……”。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名字,几乎每一个,对素来以博闻强记而闻名的杨士奇来说,都可谓是耳熟能详,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铁杆的太子党,除了一个兵部尚书,其他的要么就是詹事府出身,要嘛就是曾经和太子共事,真要说起来,还真没一个冤枉的。

想到这里,杨士奇只是摇头苦笑,他心里明白,其实这些人垮了,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是那最后一丁点士大夫的所谓操守,使他依旧觉得这样父子相疑,将来引起的朝中动荡,对国家绝不是好事。只是……这又如何?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改变了。

朱棣又念出了一大串的名字,让杨士奇不由惊愕,想不到陛下对这太子党掌握的如此详尽,除了一些万万不能动的,可以动的人,几乎该动的都动了。

这些人要嘛查办,要嘛罢官,要嘛调离,可谓是一网打尽。

朱棣念的差不多了,便补上一句:“这份旨意,让丘福带着回去,告诉丘福,要快马加鞭,不能耽误一分半刻,五天,朕只给他五天时间,五天时间赶不到金陵,便让他提头来见。”

这等于是让丘福带着旨意,直接去接管整个京师了,虽然太子依旧还是监国,还是说他劳苦功高,可是在太子身边,却等于是多了一只眼睛,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杨士奇心里苦笑,却连忙道:“微臣遵旨。”他不敢耽误,立即重新抄录一份,而后制成圣旨,请朱棣加盖了印玺,连忙去了。

暖阁之中,只留下了朱棣。

朱棣坐回御椅上,又重新的捡起火钳子,拨弄着炭火,他一声不吭,心情似乎也有一些低落,良久,他眯起眼,又站起来,焕发了神采。

“来人,召集众将,会商出关之事……”

……

北京的天空,依旧是雪絮纷飞,此时已有流言传了出来,军中的诸将和随军的大臣,此时此刻,都不禁为之愕然,事情发生的有些突然,倒是有不少人,暗中弹冠相庆。

丘福已经上路了,带着那份足以让金陵震动的圣旨,飞快的赶赴金陵。

或许对于他来说,他等这份圣旨,已经太久太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就在此时,无数封书信,都不约而同的传递了出去,无数军中的快马,无疑变得紧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