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连忙抢上去,道:“陛下无碍吧,要不要请太医?”
“不必!”朱棣苦笑,将茶盏放好,随即坐不住了,站起来背着手踱了几步,才道:“你想收郝风楼为义子?成例倒是有的,太祖在的时候,收养的义子有二十余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大将之才,沐英、李文忠、平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人等,这些人都是跟着朕一起长大的,此后他们也都各自功成名就,为我大明立下赫赫功劳。”
朱棣又道:“只是他们这些人大多是孤儿,少有父母在世的,大多数人是非亲非故,邂逅相遇而收留的;而且多数改为朱姓,在咱们家中生活,受马太后照料。太祖见到的孤儿多了,而收养沐英等人,是看到他们‘材勇’资质,认为有培养前途,才特别垂青。朕现在都还记得,太祖有一次将沐英叫去,那时候沐英还叫朱文英,太祖问:朱文英,你究竟是谁的儿子?沐英回答是皇上的孩子。太祖反复地问,沐英就是这一句话,随后太子才说明他的来历。沐英大为感动,泣告,说‘沐陛下母后圣恩如天地’,太祖因这句话赐他姓沐,从文英名中取一字叫‘英’,这就是沐英姓名的由来。”说罢,朱棣叹了口气,才继续道:“只是要收养义子倒也无妨,只是你若收养他,他既是你义子,自然也就成了朕的义子,朕的儿子确实不多,只有三个,收养一个义子却也无妨,只是怕……”
徐皇后看着朱棣道:“只是怕什么?”
朱棣苦笑道:“只是怕大臣非议,毕竟现在不是太祖朝……”
徐皇后却是打定主意:“这又何妨?比如那李文忠,当时也有父母在堂,太祖照样收养他,给他取名朱文忠,可是依旧准他叫李文忠,这郝风楼,照旧可姓郝,陛下赐他一个朱风楼,却也无妨,凡事都可权宜,最紧要的是臣妾喜欢这个孩子,觉得他有许多可取之处,他的才干也不在沐英、李文忠之下,让高炽、高煦、高燧他们三个兄弟往后多个兄弟,大家相互扶持,又有什么不好?陛下,这样做,其实臣妾也有为陛下做的打算,这个小子是块璞玉,尚未雕琢就已如此出彩,将来再好生磨砺一下,必定会成为陛下的左膀右臂,自家人总比别家人信得过,再者说了,郝家也是忠义之后,其父亦是朝廷大臣,世封的侯爵,收养他的儿子,谁能说什么?就是外间有闲话,臣妾说句不该说的话,咱们遭人的闲话还少了吗?毕竟从北平来到这里,招致了多少的白眼和闲话,可这又如何?咱们靠的是千千万万个郝风楼这样的人抬起来的,没有他们,会有我们的今日吗?陛下方才也说,该杀的人要杀,该宠的人要宠,这叫赏罚分明,现在陛下何故为了别人的几句闲话就止步不前?”
徐皇后顿了顿,毕竟是老夫老妻,对朱棣的心思早已摸透了,这枕头风吹将起来,实在比外人一万句屁话都还顶用,她继续道:“再者说了,成了一家人,陛下才用得放心,你看在云南的沐家,朝廷何曾怀疑过?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他们沐家世受国恩,没有太祖没有朱家,就没有他们的今日,他们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国家有难,沐家必定是全力以赴,绝不可能袖手旁观,不是自家人,敢如此吗?”
第二百一十七章:老朱家的传统
老朱家的人都有一个性子,那就是受不得枕边风。
太祖与马皇后如此,后来的弘治与张皇后也是如此,至于那成化帝和万贵妃更是如此。你瞧那成华帝,无论他如何昏聩,如何混账,但是只单单这一点,那么恭喜的是,成化帝绝对是亲生的,这是祖传的基因,断不会有错。
徐皇后与朱棣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观感上给人一种朱棣大男人的印象,无非是因为徐皇后有自知之明,希望做个贤后,如马皇后那般,偶尔会有几句谏言,却绝不会轻易干政。至于张皇后比马皇后和徐皇后差一点,万贵妃这个纯属是坑夫货,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从中即可管中窥豹。
朱棣听了徐皇后的话,确实心动了,假若是别人说这番肺腑之辞,多疑的朱棣尚且会怀疑他的居心,甚至连想都不必想,便断然拒绝,可是现在,他却不得不好好思量了。
沐英……沐英……
徐皇后提到的是沐英。
沐家确实是义子中的楷模,不但是他为大明朝立下赫赫功劳,为大明朝南征北战,尤其是平定云南最为出彩。而且忠心耿耿,为大明镇守南疆不曾有过差池,再有沐英的长子沐春,十七岁就随父征战西南,后又平定云南等地反叛。积军功授予后军都督府佥事,当时群臣请求让其试职,所谓试职就是实习,怕这沐春年纪太轻,担当不了重任,结果太祖皇帝则说:“这孩子是我家人,不用试职了。”于是直接授予其实职。沐英死后,沐春继承爵位,镇守云南。并镇压维摩十一寨、平越巂蛮、阿资等叛乱,也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