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冷笑道:“燕国在诸侯中资格最老,还是西周武王分封时,册封了姬氏,韩魏赵三家分晋,齐国田氏取代了姜氏,楚国与西秦,一个南蛮,一个西戎,都是后来周室衰微时候,平定戎狄,护周有功,才被封立的,燕国传承六百年,地处偏远苦寒之地,少于中原沟通,文化落后,民风粗野,尽管资格最老,但是国力却最弱,勉强挤进战国七雄行列中,五六百年都不曾变过法,如今不知新燕王听了哪门子言论,推出如此多的新条款,匪夷所思,荒谬之极。”
辰凌听着他批评燕国变法的说法,心中同样冷笑,目光短浅的人,只会看到别人的背影,望尘莫及,却仍不知落后在哪里,当然,他此时更希望六国君王都这样以为燕国一无是处,使六国放松警惕,减少对燕用兵,这样下去,燕国有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外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就能提升上来。
魏襄王不再关心燕国了,直接问道:“跟随你去燕国那几个谋士,怎么回事,听说直接留在燕国任职了?”
辰凌请罪道:“回大王,确有此事,都怪微臣,管教不严,带兵奔走燕国几大营区,查探燕国虚实的时候,觉得这些士子骑术不精,总在队伍中碍事,于是留在了襄平城外,这段时间,偏赶上燕国退出新政,许诺但凡有士子肯留下,立即给与高官厚禄,这几个酸儒,一生郁郁不得志,见燕国见士子就给官爵,于是热衷权势就留下了。”
“当微臣在前线打完仗,回到襄平时,听闻这个消息,当时也气够呛,险些把这些士子缉拿了,但考虑到诸侯之间‘国无定士’的约定,而且他们既成为燕官,也不好直接动武,引起两国外交问题,微臣一想,连咱们魏国最稀疏平常的酸儒士子,在燕国都能随便任官要职,可见燕国缺人何其厉害,这件事宣扬出去,不但不损我大魏国颜,却能观出燕国贫无人才,中兴难济……”
魏襄王听到这,满脸布上的严霜忽然冰消瓦解了,嘴角挂起一丝笑容,心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在魏国默默无闻,不堪大用的一些酸儒士子,到了燕国居然能任要职,可见燕国人才缺乏,难成大器,何必与贫穷的弱燕一般见识。
第0487章 府内侍女初长成
魏襄王疑心已去,对他怪罪之意淡化,再看辰凌时,目光也柔和了一些,君王之心,难以捉摸,整日被一群文臣武将围住,数百官员,各分党派,都在为自己利益上奏,弹劾别人,打击立场不同的政敌。
往往一件事,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正邪是非,不是那么容易判断的,因为人有私心,奏折阐述,肯定避开对自己一方不利的说法,表述对己有利,又能抨击政敌的言论。
因此每一党派上呈的言论,往往都是片面的,如果一个君王不分青红皂白,看到一张奏折,听信一片之词,就妄加论断,往往就中了臣子的计策。
伴君如伴虎,那文武百官又何尝不是一群野狼,有时候连一国之君都骑虎难下,被外戚勋臣、封疆大吏、文臣团体、元老贵族、内侍宦官等胁迫,难以真正见到事情的真实一面。
纵观历史上三百多位皇帝,有几个真正活的明白?都被谎言蒙蔽,被人臣架空,当成一杆枪使,困在笼子里,未尝不是一种可悲。
古代的官场与朝廷,远比现代更加黑暗腐朽,任何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一场政治杀机,所幸这是战国,言论还算自由,没有独尊儒术,玩书经文字游戏的时候,因此官场攻击,并没有在文字狱、礼仪、谋反诗上大做文章。
“辰凌,这些日子你磨练一番,出征在外辛苦了,回去好生歇息吧,后日到了三日一会的早朝,你也上朝听会,最近有关伐卫挂帅的问题,引发一些争论,回去思考一番,如果让你带一支军,你擅长什么?是骑兵、辎重、先锋、还是左右军?”
辰凌听了心中暗动,看来魏王想让我出征挂帅,担当一路将帅,毕竟出征伐卫,倾一国之力,动用数十万大军,如果各路主帅,没有完全听他的人,君王难免有些不放心,这就是猜忌之心。
“微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