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当年还年轻的先生登门拜访。
羲和都没有拒绝,只是大多时候旁人问她回答。一问一答完了,有时候还没跟她从远门走到堂里又恍然大悟的感谢走开。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算术科的先生,他没有富足经济能力,便每次拿着一根树枝和笔帛书等来。自己在地上写写画画的讨教,得到肯定和收获后便在帛书上记下笔记。他认真好学,每每来了都是满载而归。
就这么过了一个月,学院里的学生们都知道院长回来,且欢迎求知者上门。
不少人跃跃欲试。
大多数能力不足,便在院门前装作不经意的路过,就想凑热闹能看到一眼旁观一耳就是大幸。
各科中甲乙丙班的翘楚都在摩拳擦掌,有科目间撸袖对骂的,也有班级中鄙视不屑的。学生们热情高涨,又人数许多,羲和见过几个后被烦的不能专心做自己事情。
后来羲和将各科各班一问刻在木板上,趁人不在时挂在院门前。只要学生能解答问题,就可敲门来问。
王诩提饭来时看了一眼,两人商议后又举行每月一次两个时辰的月谈会。
即所有先生学生齐聚一堂,有问便有答,不拘身份高低,只看自身学识能力。同理,这个先生包括在学院时的羲和。
此言之后学生欢呼,但院门前的木板干净依旧。解答不得,便有学生记在心间,等到月谈会便发挥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直问羲和。
月谈会讲究的开放自由好学的精神,羲和没想到学生对满院先生不给面子,而先生们欣然如此还应和着问她。这都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先生不可能不会。
羲和苦笑,又难得迎着学生这般热情便将答案一一剥析出来。她说的很是清晰,听得懂的恍然大悟,听不懂的则自己做着笔记方便以后回温。事后她还为了武科学生活动了一下身骨,拿着轻巧□□甩得虎虎生风。
回去后羲和重刻一块木板,又放上一张空的木板让学生们刻上自己的问题。
多问,才有多的进步。
学院生活谈不上如何融入其中,但此番也让她热闹了许多。赵政得知后,也将书信传到学院中来。
一切看似平静自在,除了看见王诩的脸庞有些恍惚,夜里自己也不自觉地想要算上一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