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秉承了孙承宗的传统,非常注意赈灾,尽管说每年都有灾荒,但因为救济的及时,到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南方总体来说还是安稳的,可惜这样的情形,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出现了变化。
周延儒与杨嗣昌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杨嗣昌失去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再次担任内阁首辅的周延儒,根本就没有关心南方的灾荒问题,还在沉醉于掌握权力之中,加之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开始在朝廷里面肆无忌惮的流淌开来,浙江等地的官吏,也不愿意上奏灾荒的事宜,免得影响到自身的提拔和重用,于是灾情被隐瞒下来了。
更加要命的是,浙江各地的官吏。不仅不关心灾荒的问题,还要照旧收取赋税,就连相当部分的商贾,也受到影响了,一时间,大量的灾民开始出现,每天都有不少的灾民饿死,很多的村镇,甚至见不到一个百姓了。
大量的灾民开始流浪。各地的官府也是严防灾民,不准进入城池,就算是有些地方拿出来了粮食,设立了粥棚,可作用也不大,好的是还没有谁敢于造反,灾民只是默默的忍受,他们很清楚。当年威风赫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数十万大军。都被朝廷剿灭了,若是想着造反,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因为各地官府的阻拦,一些能够流民居然慢慢走到了山东境内了。
能够走到山东境内的灾民,都是身体还不错的,可就是到了山东。也就剩下一口气了。
灾民来到山东的消息,迅速被禀报给了督师府。
在如何对待灾民的事情方面,苏天成与朱审烜等人,意见出奇的一致,必须要救济。而且要让这些灾民活下来。
山东所属的府州县,都开始赈济灾民,设立的义仓被打开了,每天都能够供应充足的粮食,而且还提供棉衣,以防有灾民被冻死。
山东赈济灾民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浙江和南直隶的灾民,开始大量涌向山东,这些灾民知道,只要能够到达山东,就能够活命,有了希望,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开始体现出来了,大量的灾民,携家带口,朝着山东滚滚而来。
朱审烜开始发愁了,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灾民,毕竟救济灾民,需要消耗大量的白银,而且需要数不清的粮食,尽管说山东各府州县的存粮是足够的,但总是这样救济下去,也有吃不消的时候,何况江宁营大军开年之后,就要赶赴福建,也是需要大量的白银的。
不过苏天成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管怎么说,都要坚持下去,若是粮食储存不够了,就从吕宋和东南亚等地方,大量的购买粮食,保证储存,保证灾民的日常供给。而且这些灾民,不仅仅是吃饱饭,还要能够有油荤,这样才能够保证熬过漫漫长冬。
苏天成下定决心赈济灾民,到不完全是为了名声,他很清楚,赈济灾民是官府的责任,自己本来就是朝廷的官员,若是不能够保护百姓,看着百姓在自己的面前饿死,那还不如也一头撞死了,官府也将在百姓之中失去支持,所以在赈济灾民的过程中,苏天成一再强调,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百姓遇见了困难,官吏义不容辞的要帮助。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山东各地都动起来了,开始有条不紊的救济灾民,帮助灾民搭好窝棚,暂时居住,让灾民熬过冬天,等到穿暖花开的时候,回到家乡去。
老百姓不笨,他们很清楚,在浙江和南直隶,都遭遇到官府的拒绝,有些地方甚至是驱赶和镇压灾民,唯独在山东,得到了救济,而且官府不仅仅是关心吃饭问题,还关心穿衣服和住宿的问题,这里面的区别太大了,苏天成的名字,迅速在老百姓之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