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页

大清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皇太极的地位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因为多年的征伐、英明的决定和不一般的能力所形成的,任何人都无法抗衡,更不可能说动什么歪心思。皇太极确立豪格为皇太子,这个决定也并非是百分百的满意,只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加之皇太极的身体日渐衰弱,还不知道能够支撑多长的时间。

矛盾肯定是存在的,这也是因为大清国的传统,英勇善战是大清国唯一确立能人的标准,至于说决策方面,反而没有那么的重要了,范文程认为,大清国必须要改变这样的认识观点,皇上不一定要亲自冲锋陷阵,重点还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可惜豪格不是这样的认识,长时间的征伐,豪格还是习惯了在战场上的冲锋,这不一定是坏事情,要是豪格依旧是豫亲王,依旧带领正蓝旗厮杀,遵照皇太极的要求来做事情,这不是缺点,但成为了皇太子,仅仅有这样的认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至少豪格要考虑到大清国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多多尔衮和多铎等人在大清国的影响,要考虑到皇太极龙御归天之后,自己怎么样统领整个的大清国。

好处也是有的,那就是皇太极能够完全掌控局面,能够放手让豪格去做事情,甚至是做出来决定,不会对豪格有怀疑的情绪,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豪格对皇太极是非常尊重的,做出来任何的决定,都是要请示皇太极的,绝不会擅自做出来主张。

基于这样的情况下,范文程作为智囊,面临的困难也是不少的,这也是考验他智慧的时候,若是能够很好的辅佐豪格,顺利的登上皇位,就可谓是大清国最大的功臣之一,就不需要考虑到汉人难以在大清国立足的问题了。

所以,在给豪格提出来意见建议的时候,豪格非常注意,多方考虑之后,才会说出来。

大清国的守卫事宜,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为要害的三个地方,守卫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辽东方面,代善与多尔衮共同来守卫,这等于是削弱了多尔衮的权力,海州方向,济尔哈朗与多铎一同守卫,也是削弱了多铎的权力,至于说阿济格,暂时不能够掌握军权,根本就形不成什么威胁,皇太极这样的安排,令范文程大为敬佩,一方面大清国需要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和多铎,一方面也要限制两人的权力。

因为确立皇太子的事情,大清国与大明朝廷再次交恶了,皇太极认为,年内的时间,明军一定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或许是决战了,谈判的事宜,令朱由检丢掉了面子,这样的气,朱由检是忍不下去的,一定会主动的发起战斗。

大清国诸多的满人权贵,也是这样的认为,大半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很多的事情得到了完善,特别是正红旗再次的建立起来,大清士的总人数,恢复了以前的数字,满八旗将士接近二十万人了,汉八旗的将士也超过了十万人,这其中,汉军的总人数锐减,大部分的汉军,都编入到汉八旗之中了,汉军曾经的三个江宁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三人,悉数都丧命了,如此的情况下,只能够将诸多的汉军,编入到汉八旗之中去了。其实这也是一种完善的举措,让汉八旗能够壮大起来,让以前比较孱弱的汉军,得到系统的训练,也让汉军的地位逐渐稳固。

有了这么多的军士,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大清国的满人权贵,还是很有信心的,甚至有人提出来了建议,可以派遣一部分的大军,再次的进入蒙古草原,展开对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的打击,让草原平定下来。

豪格是有些沮丧的,他习惯了骑马在野地里驰骋,带领将士厮杀,从胜利之中感受到喜悦,可称为了皇太子之后,他没有这些机会了,连续几个月的时间,他都需要在宫里,看着数不清的奏折,坐着一些不可能做出来的决定,每当要做出来决定的时候,豪格必须首先考虑清楚,想想该怎么做,接着就是向皇太极禀报,最终按照皇太极的要求,发布命令。

这样的日子,可不是豪格所期望的。

好在有范文程等人,在一边帮忙建议,代善与济尔哈朗,也从中斡旋,这多少令豪格感觉到了欣慰。

最近的时间,大清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防备明军的进攻事宜,重点是预防苏天成的江宁营,明军可以从两个甚至三个方向展开进攻,最为可能的是从复州和宣州方向,可以直接进攻海州,威胁到辽阳,其次是从辽东展开进攻,威胁到广宁,渡过辽河之后,可以直接进攻沈阳,另外就是从草原上展开进攻了,威胁到大清国的后方。

豪格重点考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了。

征伐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不仅仅是军队的调遣问题,还有人员的安置问题,这方面,范文程提出来了建议,军队驻扎的地方是不需要变动的,满八旗和汉八旗的旗主,悉数都留在沈阳,听候调遣,一旦明军展开进攻了,旗主按照皇太极和皇太子的调遣,前去指挥军队迎战,至于说这个建议背后的原因,范文程没有做出来过多的解释,衙相信豪格能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