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刚刚上任的杨嗣昌,很快明白了,自己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必须要做出来选择,是按照孙承宗大人以前的做法,还是慢慢的转变方向,开始限制苏天成的权势,这是他必须要决定的,也是皇上等候的。
出任内阁首辅之后,杨嗣昌也是怀着一片雄心的,想着大明更加的强大,能够灭掉后金政权,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这样自己也能够名垂青史了,如同孙承宗大人一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所以,在如何对待苏天成的问题上面,他是偏向于孙承宗的做法的。
但自己的这种选择,是不是可以得到皇上的赏识,自己是不是能够施展胸中抱负,还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突然出现的这些弹劾奏折,就说明了问题,皇上不可能不知道,孙承宗大人的尸骨未寒,朝廷里面就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想必孙承宗大人是不甘心的,这明明是自毁长城的做法啊,若是按照那些给事中和御史的弹劾奏折做了,罢免苏天成的官职,甚至是投入到监狱里面,可以想象,后金马上会趁着动乱之际,大肆进攻,关宁锦防线、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登州和莱州的建设,都将陷入到混乱之中,甚至出现毁灭性的后果。
难道那些给事中和御史都是那么幼稚,看不懂这里面的缘由吗,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来弹劾的奏折。
分析了诸多的情况之后,杨嗣昌感觉到,这恐怕都是皇上处于矛盾的心里,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的应对,也可能是大明出现了暂时安宁的局面,皇上有些犹豫了,想着要转变方向了。接下来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思考了几天之后,杨嗣昌做出来了重要的选择,不管怎么说,他是内阁首辅,若是也意气用事了,导致大明朝遭遇到毁灭性的结局了,那他就是千古罪人,那些给事中和御史,拍拍屁股,转而开始弹劾他了。
第七百一十四章 必须维持
带着内阁大臣,进入到养心殿的时候,杨嗣昌心情是有些复杂的,皇上突然要讨论皇太极的来信,其实这份来信,内阁早就讨论过了,当时孙承宗是极力反对的,认为不能够和后金皇太极握手言和,不能够有明确的态度,这样做,岂不是承认了后金的政权了,再说了,后金是异族,不一定会遵守诺言,若是突然违背诺言,大明是不好应对的。
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还是牵涉到辽东和边关的局势的。
孙承宗刚刚去世,皇上突然提出来,再次讨论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心思,杨嗣昌想到了,孙承宗曾经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专门说到了皇太极的来信,毫不留情的指出其中的险恶用心,杨嗣昌是完全赞同的,孙承宗这样的老人,见多识广,完全能够看出来皇太极的目的,不会令皇太极得逞的。
其实杨嗣昌也是赞成握手言和的,但那是站在真正和平的基础上面,一旦离开了这个基础,杨嗣昌不会坚持自身的观点,父亲杨鹤的遭遇,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初父亲担任三边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结果采取了以安抚为主的思路,却被流寇戏耍了,导致局势越来越恶劣,被罢免了官职不说,还被投入到大狱里面,从此一蹶不振,这是血淋淋的教训,杨嗣昌不会走老路的。
原则问题,他必须坚持,要不然也不用担任这个内阁首辅了。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集你们,商议与后金言和的事宜,朕仔细思考过了,这件事情,还是需要慎重对待的。朕想着听听你们的意见,诸位爱卿畅所欲言,不管说到了什么,哪怕是对阵不利的话语,都是可以的,朕赦你们无罪。”
朱由检看着杨嗣昌。杨嗣昌是内阁首辅,当然要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