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成需要留给杨嗣昌这样的印象,从孙承宗的来信得知,开年之后,内阁首辅就是杨嗣昌了,如今的杨嗣昌,已经进入内阁,主管户部和兵部的事宜,孙承宗在慢慢的淡出,皇上很是信任杨嗣昌,对杨嗣昌的表现也很是满意的。
杨嗣昌在登州和莱州视察了四天的时间,自始至终,苏天成都陪着。
杨嗣昌同样关心大凌河城、锦州、宁远和山海关的情况,几个月时间过去,边关非常的安宁,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后金鞑子没有劫掠,仿佛一夜之间老实了,驻守大凌河城的江宁营将士和边军,也严格按照要求,巡查距离大凌河城十里地左右的地界,不超过这个界限,双方仿佛是商议过,各自遵守规矩。
皇上曾经奇怪,后来终于明白,后金的皇太极,是真正有些畏惧大明的江宁营和边军了,不敢随意的发动进攻,须知大凌河城距离沈阳不过四百里的距离,若是后金鞑子大规模的出动了,沈阳怎么办。
第六百九十九章 确定目标
崇祯三年穿越,如今是崇祯十二年,转眼十年时间了,经历了太多的事情,苏天成的想法,慢慢的在发生变化,因为熟知历史,很多的事情,他清楚要做到,肯定是困难的,但是有些事情,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自己不得不做好准备。
自古以来的帝王心术,都是告诫皇帝,不能够让大臣的权力太大,一旦威胁到皇权之后,就要毫不留情的予以斩杀,不能够有丝毫的犹豫,每一个皇帝,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国天下的思想,说白了,天下都是皇帝个人的,其余人都是为皇家服务的,帮助巩固权力的,让皇帝的天下不断强大起来,过河拆桥的事情,在皇家看来,根本不算是什么事情,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大臣的权力太大了,肯定是要出事情的。
唐朝后期的军阀割据,就是最好的说明,皇权衰落,根本无法统治天下了,唐朝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最终灭亡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太子朱标看不下去了,提出来了意见,朱元璋拿起一根满是荆棘的木棒,要求太子拿起来,结果太子露出为难的神情,朱元璋三下五除二的砍掉了木棒周围的荆棘,木棒瞬间变得光滑了,朱元璋告诉太子,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朱家的江山,是为了太子能够顺利继位,否则那些功绩太大的大臣,就有可能造反。那些大臣就好比是木棒上面的荆棘,必须要除去的。
明朝的皇帝,一直都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有些时候,他们甚至对有功的大臣,横加迫害。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
这些道理,苏天成是知道的,穿越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做皇帝,更没有想过推翻大明朝,他想到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让大明朝屹立天下,甚至是统领全球。他想到的是凭着自身的努力,改变历史,让华夏避免出现那段屈辱的历史。
这个要求,或者是愿望,不可谓不宏伟,或许苏天成需要穷其一生,看看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剿灭流寇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剿灭后金政权,之后就要开始往外扩张了。不扩张是不可能的,富裕了,有钱了,有能力了,就要征服异族,这种征服。不仅仅是武力上面的征服,最为重要的还是文化的侵袭,想要灭掉一个民族,这是愚蠢的想法,也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但是用文化去改变一个民族,让儒家思想占据全球,这个目标是可以慢慢实现的,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某些人随便能够改变的。
要到达这个目的地,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更加需要有着强有力的依靠。
但朝廷里面的情况,不可能令苏天成放心,上次孙承宗说到的后金奸细挑拨的事情,已经令苏天成感觉到了危险,这种脑残的伎俩,居然令朱由检相信了,这可不是笑话,说明朱由检的内心,存在疑惑,甚至是杀机。
一旦孙承宗不担任内阁首辅了,朝廷里面的情况,肯定会慢慢发生变化的,自己今后要从事的改革,将会引发巨大的波动,限制权贵的利益,可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有些时候是需要武力的,若是朝廷里面不稳了,不断有人弹劾自己,在朱由检的面前谁怪话,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想着要自己束手就擒,那是不可能的,自己可没有那样的迂腐,肯定是要反抗的,这样一来,引发的就是大明的内战,最大的内战,这会令大明伤元气。
可这样的事情,自己是无法阻止的,万一那一天到来了,自己也是需要应对的。
未雨绸缪,苏天成必须要想着这样的可能,当然,他不愿意这样做,若是朱由检够大度,或者说太子朱慈烺是真正的才俊,百年难遇的帝王,那自己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事情,一心为着大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