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页

目前重要的问题,还是这一万军士的来源问题,十六家盐商的盐丁,可以招募一部分,盐丁的素质是不错的,剩余的,最好是到村镇去招募,还只能够在江宁县境内招募,这就很大程度上面,限制了优秀的兵源。

当然,退路也有,苏天成也想到了,万一不能够招募到一万军士,那就在实际的作战中间招募,流寇中间,还是有着一些不错的军士的,这些人,大都是底层的农民,或者是哗变的军士,不会有多少的坏毛病。

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比武(1)

崇祯七年三月二十日。

江宁营的大比武开始了,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比武。

在大明朝的历史上,军官历来都是世袭制的,一般情况下,军官家庭和军户家庭,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军官家庭,如特殊情况可世代为官,终生享受恩科优给,士兵家庭只能够世代为兵,有军功得到擢升的凤毛麟角。

大比武大练兵,这不是江宁营的创立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他为军队建设钦定了四十字方针:神威精勇猛,强壮毅英雄,克胜兼超杰,奇功奋锐锋,智谋宣妙略,刚烈效忠诚,果敢能安定,扬名显大勋。这四十字的方针,重点突出了勇猛、果敢、刚毅、效忠的治军原则。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经历了数的搏杀,对军队的作用,是非常清楚的,早在洪武六年,就命令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联合制定了大练兵的管理办法,每年都要进行大比武,比武不合格的军官和军士,都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可惜到了明朝中叶,这种大比武的制度,形同虚设,早就没有执行了。

军士能够被提拔为军官,唯有建立战功一条道路,例如说戚家军,就有不少的普通军士,因为立下了战功,升任为千户、副千户的。

江宁营的做法不同了,通过大比武的形式,直接提拔为低级军官。这是第一次。

江宁营的这次大比武,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南京兵部尚书范景、镇守太监秦三德、守备勋臣张泰宁、应天府府尹王道直,以及应天府府丞何耀武、通判马家淦,南京两大营参将以上军官,都前来参观了。

接受到特殊邀请的,还有中兴学社的孙承宗、刘宗周、黄道周和鹿善继等人。

江宁县县丞、主簿等官员,悉数到了江宁营。

范景身为江宁营指挥使,理所当然的主持了开幕式。

操场上,两万江宁营将士。整齐的排列,包括江宁营副指挥使孙传庭,都是站在最前面的,所有人都身着战袍,看上去器宇轩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