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来,宋水军只和些驾着帆船的海盗有所接触,可当他们看到宋军高大巍峨的战舰就远远避开了,并不敢上前接战,这一路可以说一炮未发憋屈的要命。进入阿拉伯海域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们将舰队停靠在西岸的苏德尔港。这里在七世纪年便繁盛一时,是重要的交易港,但是此城毁于百年前的地震,成为了一片废墟,如今此处只剩下一个村庄,而且都是无处可去的穷人,便于控制和保密。
当初出征时号称出动千艘战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水军动用的是五艘三层试验舰和十艘神级战舰及二十艘勇字级战舰,再有便是搭载步骑军的二百余艘大型运输舰和补给船,混杂在商船中共同出海的。城市虽然废弃,但是港口还在,正好隐于其中。程僖绶则跟随商船继续前行,前往百里外的‘记施国’,侦察敌情……
其实阿拉伯的航海史比之中原要短一些,早期他们即便航海,也只是做生意或是当海盗,其船只也都只是雇佣希腊人或是科普特人来驾驶的,阿拉伯人自己绝不驾船作战。即便是那些定居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族群,在穆斯林帝国征服并统治波斯湾地区的初期,其航海和造船技术也远不及波斯人。
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进步,到阿巴斯王朝阿拉伯人已经继承了早期波斯人的航海传统和经验,使用已经降服阿拉伯帝国并改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水手航海,开始在对中国的海上贸易中崛起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执亚洲海洋世界之牛耳,控制了最为繁荣的中东水道,掌握了东西方贸易的海上主导权。
记施国是中原人的叫法,其实它是位于波斯湾东岸的一个东西长约三十里,南北宽约十五里的小岛,和大陆之间相隔着一条宽约十二三里的海峡,此岛在百年前取代了尸围城成为与东方诸国贸易的重镇。程僖绶可以说是个老买卖人了,在海上走南闯北多年也算有了见识,但他随着商队上岛后眼睛还是不禁发亮。这里聚集着大量来自东方和阿拉伯的商船,不愧是号称波斯湾第一繁荣兴盛的使臣。
整个岛就是一个大市场,来自各国的商贾带来的商品到此交易,一方面大宋、伊拉克、也门和波斯的商人将各色丝绸、紫色的棉布、亚麻、棉织物、麻布以及小麦、大麦、小米、黑麦等各色粮食和干果输入该岛,用于互市;令一方面,印度商人将大量的各种香料进口。
这个岛上的居民就以中介商人的身份从双方商贾那里获利为生,而政府就从这里征收重税或是半抢半买收购货物卖到更远的欧洲赚取暴利。除了正常的商品外,这里居然还有一个奴隶贸易的中心,海盗们经常前往东非桑给巴尔海岸掠夺黑人,将其作为奴隶运回波斯湾贩卖到各国。
程僖绶感叹着这里商业的发达,最后还是将目光恋恋不舍的收回,总算没有忘记自己还另有任务,重新审视着岛屿的防御措施。阿拉伯人在岛上靠近港口的岸上建造了一座带有围墙的城池,城墙不甚高大,建有高高的瞭望塔。他目测了下距离,如果战舰靠近港口,舰炮完全可以打进城中。
在港口的一侧停泊着数十艘巨型帆船,像是以单根巨木雕凿建造而成,船身比之东方的战船狭窄修长,两侧有两层船桨,船长有十丈左右,船首有巨大的冲角。程僖绶仔细观察一番后,心中有了底儿,从这些战舰的大小和装备来看是属于桨帆船,可以乘坐二百名左右的战士,加上水手的话可以达到三百多人。船上没有装备抛石机,更没有火炮,应该还是采用撞击敌舰和跳帮登上敌船的原始战术……
第三百七十四章 触发
程僖绶围着‘记施国’的地盘转了一圈,对地形和城池、港口及海峡都做了实地勘察,有找人详细询问了这里的潮汐和水文情况,心中有了谱,并形成了初步的作战计划。因为自己的主力战舰高大又是以风帆为动力,吃水深,动作笨拙,转弯半径大;而敌方的战舰狭长以桨帆为动力,吃水浅,行动灵活,航速快,可以在很小的半径内完成掉头。
双方战舰的特点决定了对战场的适应性不同,程僖绶深知己方战舰的优缺点,将战场选择在辽阔的海面上对自己最有利,而应该避免进入海峡与敌决战,否则很可能因为回转不灵发生碰撞。因此主战场应该放在岛西,即便于夺取港口,还可以为攻击城池提供炮火支援,但为了防止敌军战舰逃往本土,还应遣军封锁海峡的两端。
计策已定,可也不能黑不说白不说,上来就打啊,总得找个理由。而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借口,尤其是对万里而来的大宋水军就是找茬来的,没有理由也得制造出个理由来啊!程僖绶在大宋一支商队掌柜的耳边轻语了几句后便悄悄登舟返回苏德尔港,并没有留在岛上。
盛中堂是皇帝四大堂中专司海上贸易的商团,起初生意只涉及高丽、扶桑和东南亚等近海国家。在皇帝登基后,为响应其开拓海上贸易开始涉足阿拉伯和印度等国家,并成为一些航线的领航者,因此在大宋从事海上贸易的商团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威望,基本上是他们做什么,其他商队也跟风装什么。
盛中堂在皇帝登基后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为大宋新水军的基础,另一部分仍然从事海上贸易。程僖绶作为的实际建立者和曾经的掌控者,上上下下对他自然是礼敬有加,而此次率领庞大的舰队随着他们出航,明白这绝不是声称为商船护航那么简单,应当是另有使命,所以一路上都看他眼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