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当初受命出援太原时,他也曾费了番脑筋琢磨对抗金军铁骑的办法。他认为,步兵临阵,抵不上战车的威力;金人以铁骑奔冲,非战车不能制之。他的部下有个叫张行中的,根据这个思路,制作了战车式样图。这种战车,两竿双轮,前面蒙着皮革,在车上使用刀枪很方便,每车用甲士二十五人,执弓驽、枪矛、盾牌,立于两侧与敌格斗。战车结阵而行,金军铁骑遇之皆逃遁。

李纲见这东西好用,就下令赶造了一千多辆,每日督促军士演习,已经使用娴熟,只是太原之围被燕亲王解了,一直没有用上,这回正好试试。他吸取了宋军数次救援太原失败的经验,认为他们的失败就是因为分道合击,被女真各个击破。

合兵一处,即使人多力量不大,但是聚在一处胆子会打些,燕亲王顺利解围将金军打败就是采用的这种战术,是有成功的先例的。于是李纲坐镇中军,以战车结阵当先,出忻口寨杀入代州。

车阵是好东西,但是其利守不利攻,李纲却将其作为攻敌利器,而代州多山,河流纵横,齐头并进的战车慢慢就变成了纵队,刚进入崞县就遭遇金军骑兵突袭,受地形所限根本无法结阵,而战车笨拙运动缓慢,回旋不急,顷刻被金军分割成几段,陷入混战。

赵柽敢于一路攻击,是因为他能统御全军,又有强兵在握。而李纲所领各部形同散沙,各自为令,一见车阵被毁,范琼先跑了,他这一跑不要紧,大家都跟着跑开了,李纲喝止不住也被裹挟着向后退去。不但代州没攻下来,连忻州都给丢了,进了石岭关才算刹住了车。李纲又想起赵柽的话,收拢残兵据守两关以抗金军,同时上奏朝廷请罪……

攻代失败,金军再度逼近太原,河东大震,威胜军、隆德府、汾州、晋州、泽州、绛州的百姓纷纷渡黄河南逃,以上州县十室九空。朝廷的回复很快也下来了:停止进兵,准备议和,召李纲回京,以重病中的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

而朝中宰执大臣们也再次出现严重的意见分歧,太宰徐处仁、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主战,耿南仲主和,少宰吴敏也因为李纲失利,又兼之看透了赵桓的心思,倒向了主和派。是战是和,两派争论不休。

赵桓也不敢再打下去了,于是坚持主战的许翰被罢同知枢密院事之职,贬为地方官,出知亳州。许翰被罢的第二天,徐处仁又与吴敏在赵桓面前发生激烈争论,徐处仁对吴敏倒向主和派十分愤怒,争论中言辞行为失去控制,文斗变成了武斗。正被想排挤他们的耿南仲,还有想取而代之唐恪、聂昌可算找到了机会,他们秘密授意御史弹劾这两个“有伤国体”的宰相。

赵桓把这两个宰相同时罢免,任命唐恪为少宰兼中书侍郎,何栗为中书侍郎,礼部尚书陈过庭为尚书右丞,开封府尹聂昌同知枢密院事。李纲闻讯,仰天长叹:“事无可为矣!”再次上书自请罢职。

第七章 失望

赵柽离开太原,在范琼派出的一营士兵的‘护送’下回京。这次他也算是轻车简从了,内卫的一个小队负责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和百十个亲卫随行担当警卫。现在王爷的仇家不少,很多人都要置他于死地,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大家劝王爷弃马乘车。

一来车是特制的,不但能遮风挡雨还不怕刀砍斧剁,即便是当今最厉害的远程武器――床弩,也难以洞穿;二来车的外观相同,王爷的座车混在其中是那些刺客难以判定袭击目标;三来便于野外宿营,而且便于携带重武器,就是千八百人来袭,二十来挺四管机枪一同开火,也保让他们有来无回。

赵柽想想答应了,见喜一下调集来十二辆四轮马车,花了一天的时间进行了改装,除了王爷的座车,还有专门的炊事车、辎重车和装有机枪的运兵车,安个火车头赶上现代的总统专列了。他们每天也不多走,遇到驿站就歇,天明再走,而护送他们的河北军也不敢违拗王爷,他说怎么着就怎么着。

走到泽州,赵柽忽然发现路上的人忽然多了起来,急匆匆的南下,又乘车的,有骑马,大多是背着包袱,挑着担子的行人,看着也不像是做买卖的商队,却比他们走得还快,好像后边有人追似的。

赵柽便让人前去打听,这一问不打紧,一问吓了一跳!都说李纲战败,传闻已过了三关,正在攻打太原。而另一路金军翰离不已经过了真定,势如破竹不日就将过黄河了,所以百姓们都纷纷向南跑,以避兵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