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原路渭州临时帅府中,童贯瞅着几箱赵柽遣人送来的礼物发呆,他早已得知燕亲王到西北给自己副手的消息,甚至他们每天的行程,甚至吃的什么自己都是一清二楚,到了太原后所作所为也瞒不过他。可燕亲王虽说是自己的副手,但是人家是皇子,又贵为亲王,按说应该是自己先去请安问好,他却主动先送来了礼物,是在向自己示好,还是另有所图呢?
童贯想了半天不得其解,免不了心烦气躁,“哼,他们都是看上了老子手中的兵权了,都想插把手!”童贯忍不住骂道,西军在经过神宗、哲宗时期接连频繁的对西夏、吐蕃战争之后,可以说是在宋朝这个强干弱枝体系下难得的“强枝”。
不管宋朝整体的情况如何,至少在西军所驻所辖的地区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复有兵、民之别”。宋朝中央虽不时空降长官至西军中,但是西军早已自成一个独立体系。在西军自身的内部基本不会有“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情况,顶多是空降来的司令不识西军中的将兵,或西军中的将兵不识空降来的长官。
而对于童贯来说西军现在几乎成了自己的私军,他前后统领西军已有十数年,虽然其中有短暂的简短,但是根本难以撼动他在西军中的地位。可其中的经过说起来也是一肚子的辛酸。
在河湟开边之初,蔡京虽然力主开边,但为了抢夺军权,也趁机用陶节夫立功西北边疆,去与童贯争宠。他为了抵制童贯而提拔陶节夫主理东战线,并用陶节夫进取西夏之议,试图建立比童贯更大的边功,以达到他掌握军权的目的。可后来蔡京发现西夏虽说衰落却仍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而且他对军事也是真的不在行,再加上宋徽宗对童贯始终宠信,所以蔡京最后还是调整了对童贯的态度。
至於童贯也不会束手就擒,他也一度利用对西夏战事的不利而排挤蔡京,但是他也深知蔡京的人脉深广,能量惊人,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於是童贯也不想把蔡京逼得太急,免得蔡京狗急跳墙。因此,两人在经过一番交涉之后,决定好了今后的分赃方式――蔡京专管对内的政治、童贯专管对外的军事。此后,两人暂时的相安无事,童贯也可以专心於西北之事了!
蜜月总是短暂的,对权力的渴望再次让两人起了争执,而这次的牺牲品却是一员名将!
第一百零二章 有诏北来
王厚乃名将王韶的儿子,自幼就跟随父亲转战陇右,对当地形势了如指掌。几年前又与王赡领兵攻克湟、鄯二州,曾任湟州知州。在蔡京的大力推荐下出任征河湟军的主帅,童贯为监军。蔡京自认对王厚有恩,他总认为:“要不是老子,你王厚还不知道在哪儿怀才不遇呢!”但是自王厚出任征河湟军的主帅后,王厚却经常将蔡京的意见与命令给顶了回来。
后来蔡京命令王厚招降仁多保忠,他也三番五次的拒绝,让蔡相十分不爽。他力保二人原本是想卖人情给童贯与王厚而藉此掌握西军,但是没想到皇上却决定要让童贯主理熙河、河湟地区的西战线的军政,这一来可大大的威胁到蔡京对军权的掌握了!
在启用陶节夫的同时,蔡京也试图拉上王厚一同抵制童贯。可是王厚志在边疆,对朝中的争权很是厌烦,遂没有响应蔡京。蔡京拉上王厚原本是想要分散童贯的怨恨,结果王厚撒手不管,使得童贯的怨恨都集中到了蔡京一人身上,这自然使蔡京对王厚更不满。
对蔡京的小动作,童贯也是心知肚明,但那时他刚刚掌握大权,军事上又不得不倚重王厚,所以明里对他哥哥兄弟的拉拢着,暗地里却也想将蔡京钉在自己心窝里的‘钉子’拔掉。时间不长机会来了,副帅高永年“轻信蕃兵,坐受执缚”,被吐蕃杀了,损失甚重,童贯立刻上奏说‘王厚援兵迟缓,导致大败’,而蔡京也因王厚对自己轻慢将他放弃了,于是他降为郢州防御使,回内地赋闲,当了童贯的替罪羊,成了两人相争的牺牲品。
风水轮流转,童贯因功高升,而蔡京却被罢相回了老家。此后,童贯出使辽国受辱,又起了用兵之心,可他深知朝中无人助他此事难成,于是和童贯再次结成联盟,又助他复出,两个人就像欢喜冤家似的打打合合,在人前幕后上演着一幕幕活剧!
这次燕亲王到西北任职,童贯知道蔡京先否定后肯定,但其中缘故却不知晓,让他不由的犯了嘀咕,弄不清蔡京是想帮他,还是害他。从大局上看,蔡京现在被王黼等人排挤,自己独掌西北大权,也让皇上不放心,按说俩人应该是强强联合,一致对外的时候,蔡京不该害他。这一切应该都是王黼等人搞的鬼,他们想借刀杀人,让燕亲王给自己捣乱来了。
而皇上答应此事,排出王黼等人的谗言,恐怕也是想给太子点颜色看看,让燕亲王在西北捞点资本,一旦太子还不识抬举就换马,更主要的是皇上对自己不放心了,要不也不会让燕王出知最为重要的河东路,这是摘果子来了。童贯不愧是在官场老手,除了赵柽和蔡京私下达成的协议,其他的东西都被他猜出了七七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