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文武两班都是各有升赏,只是除了官职外,朝廷能拿出的东西就不多了。
诸如表里丝绸,几千面银牌,几百匹骏马这一类的赏赐,在别的军镇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厚赏,在辽阳这里,也就真的很稀松平常了。
送走颁旨的行人和锦衣卫后,在场的辽阳上下,都有扬眉吐气之感。
从大院到门外,站立的三千人就是整个辽阳集团的核心精英人物,只有郭宇这样的前线第一线的指挥官不得回返,连建筑司的人员,也是多半返回来参加这一次的集会了。
中左所的船厂和负责贸易管制的人员来了。
宽甸驻军将领来了,驻六堡的税务司主管人员任大顺来了,采木厂的主管也来了。
在各地的公安司主管到处一级的也来了。
各地驻军,局百总以上将领,几乎全部都来了。
各屯堡的堡长级别的,也是来了不少代表人物。
这些人,成份已经十分混杂了。中层以上,外来者居多,占了七成以上,也有三成左右是辽阳镇下各处的本地人,包括军令司的张三畏,定辽右卫兼凤凰城公安司主管王廷林,还有任大顺,宽甸副总兵佟养正等人。
七成多的外来官员和武将,又有顺字行系统出身的老人,还有舍人营出身的京卫子弟,孙承宗等后来的投效者,徐光启这样的被重金礼聘来的才智之士等等。
至于徐渭和李贽,张子谦这样的学校系统的代表,也是都站在此处。
人才济济,可谓盛极一时。
这样的阵容,足以令任何人动容,特别是徐渭是嘉靖年间就天下人尽知的超级名士,原本他在万历年间隐居乡间,穷困潦倒,他的弟子李如松也并没有妥善的照顾他,师弟之间,情谊十分淡薄,远不象表面那样和睦,这也是徐渭根本不管李家当年聘请之情,毅然来辽阳的原因之一,如果当年真的彼此十分投契,以徐渭的个性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过来的。
袁黄也是浙江名士,李贽更是天下闻名。
武将来说,四个将军中张用诚声名不显,其余的三路主将随着辽阳塘报的发行和报纸的报道,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超级名将,声名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马芳等人,只在戚继光等当年名将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