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页

“母后放心。”万历自信满满的道:“申先生不比先前的元辅,他的性子,断不会叫吾下不来台的。”

申时行的性格,连李太后也是知道,是一个好好先生,十分柔懦的模样,因而她也放下心来,对着万历很舒服地叹一口气,抚着胸口道:“昔日张先生在日时,虽然万事放心,国事也蒸蒸日上,但是吾母子度日十分艰难,你外公亦是常常抱怨,今日他不在了,虽然有些担忧,但国事倒也并不曾有所扰乱。而我母子用度,倒是宽松的多了。”

万历的外公便是武清伯李伟,已经七十三岁的人了,身子亦不大好,但还是十分贪财。

每次入宫,就要大箱小箱的抬回去不少东西,太后也是时常叫内使送到外家,万历对此十分头疼。

此时他也不想说扫兴的话,而且母亲的话叫他心中升起一阵自豪感,张居正已经死了几个月,国事并没有明显的倒退和混乱,一切如常。

他想了想,便向母亲暗示道:“张先生在时,也并非行事样样都对,近来张四维和申先生常常进言,要改一些前制,宗旨就是以宽为政,休养生息,恢复国家的元气。”

第562章 大政

“自江陵柄国,以刑名一切痛绳海内,其治若束湿,人心嚣然。既没,其亲信用事之人尚据要地,以权铛为表里,相与墨守其成法,阁中议多龃龉不行,海内厌苦操切久矣。若以示意四方中丞直指,稍以宽大从事,而吾辈无深求刻责,宜可少安人心。”

张四维的内书房中,只有他与申时行二人。

他的两个儿子,泰征,甲征,亲自担任守护的重责,在书房之外站班,连最亲信的长随伴当也被撵的远远的,不敢靠近。

连泰征和甲征二人,也只能站的远远的,不准旁听。

书房中灯火通明,两个现在大明的顶尖人物,俱是青衣角带,打扮从容,而在灯影烛火之下,商议的却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大事。

张四维朗读的,是申时行给自己在山东的一位亲信写的密信。

这样的密信,他写了数十封之多,除了启头和结尾有不同之外,内容是几乎是一样的。

无非就是说明,张居正的大政,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并且,是内阁已经达成了一致,是他,和张四维,还有许国三人,在最近的内阁三人众中,已经是完全一致!

在这个阁权隐隐与皇权并重的时代,这已经算是成案,定宪,任你是亲王,国公,也没有办法推翻的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