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页

“此言有理。”

“待我等听听看,若是其言词荒唐,干脆就上去将这小子顶上来。”

“他一个武臣做到这样的地步已经难得了,也不必再为难下去了。”

眼前这事到这种层面,动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了,张惟功展露的超强武力,加上身后六千多虎狼之士等着,太后等人所谓的命五军都督府召京营兵来火拼不过是撑脸面的话,现在要的是言词善后,也就是给太后台阶可下。

“臣奏太后知道……”惟功脑中早就有两句话,总算有了机会说出来,他抬起头,目视太后,一字一顿的道:“君臣之义早定,中外之口难防!”

“妙!”

有人在身后忍不住叫出声来。

这话果然是大妙!几乎把个太后堵的说不出话来。

李太后虽是商人之女,但在裕王府多年,此刻为太后亦多年了,久在上位,奏章都看了几百万字,纵是小白也看成高玩了,惟功这两句话,意思明显,而且意境高妙,叫人一听就有很深刻的印象,十分精警。

所谓君臣之义早定,便是说万历早就即位为帝,君臣大义不是说抹便抹的,太后和冯保等人不过是拿内廷的细微小事做文章,这样是取代不了已经九年的君臣之义大防的。而所谓中外之口难防,便是由第一层引发而出,天下人不服,纵是勉强成事,不论是中国,外藩,仍然不会服气。

当时也是有中国一说,用来指代大明,外藩也很多,朝鲜,缅甸等藩国。

“难为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太后的脸色从情绪复杂到最终平静,点了点头,赞道:“这句话确实是难得的忠言妙语,吾记住了。不过,今日之事,亦是皇上有错在前,不论是冯保,或是潞王,皆是随吾的主张行事,诸臣不必有什么后话,都听到了没有?”

这话却是向惟功身后的人说的,众文臣大佬还沉浸在惟功的话语当中,也不乏息事宁人的心思,当下便都是躬身道:“臣等无异议。”

“吾回慈圣宫去,着人请皇上来见一见群臣吧。”

太后乏透了,今日之事,实出自己掌控之外,不论是冯保,或是张惟功,既然事情就这么定局,她便决意早些回慈圣宫去。

冯保和潞王都是面若死灰,今日这局他们败定了,幸得太后最后当着群臣的面回护住了,最少太后在一日,他们都没有性命之忧,不过日后皇上权位重了,怎么报复今日之事,谁也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