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页

尤其是在“县尉”这个职务的设定上,兵部认为应该由文官担任。当初启用武官,是为了方便地方安靖和剿匪。如今各地呼啸山林的大股匪患已经平息,调用乡勇和巡检司的权力就该收回兵部。

大都督府中只有总训最为坚定反对,因为这个职位是安顿退役老兵和士官的重要岗位,只嫌少不嫌多,焉能让给兵部?更何况这也是提高军人社会地位最直接的表现。当人们发现当兵也是一条出仕途径时,自然会对未来可能出仕的士兵高看一眼。

……

江渊正坐席上,身边放着一柄鸡翅木鞘的宝剑,剑柄包铜,这是训导部新订造的一批军官佩剑。

作为汉社的发起人,江渊在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中占了年纪的优势。

他已经四十有余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大明读书人,江渊在三十岁前都在为一个生员名额而努力,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十岁之后的四年里,他一度以为自己认命了。在乡中社学任教,给孩子们启蒙。从老师的水平就可想而知,这些家里缩衣节食送来的孩子未来也并不光明。他们之中最有出息的人,或许是在踏上社会之后十年二十年,成为一家商号的小小管事。

虽然残酷,却是大明社会的现实。

直到皇太子殿下异军突起,江渊以“读书人”的身份进入了军中。相比那些弃笔投戎的生员、举子,江渊没有读过任何兵书战册,对打仗没有半分概念,甚至闻到硫磺、硝石的味道就想吐……所以他进了训导部,继续当教书先生,继而成为了训导官。

可以说,他切身经历了“训导官”等于“老妈子”的时期,也格外珍惜如今总训导部成为四总部支柱之一的荣耀。

既然与兵阵天生相克,江渊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无限的人心揣摩上,一门心思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水平。人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套路的。小到掖被子,大到忆苦思甜会,手段万千,运乎一心。

江渊肯琢磨,又有人生阅历,自然比刚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强许多,渐渐成了一个小团队的核心。既然有了团队,就要有凝聚力,力往一处使。江渊以恢复大汉尚武之气为纲领,团结了更多年轻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在内部视宦籍训导官为耻,对外则代表武官向文官争权。有这两重压力,“汉社”日益有凝聚力,影响也渐渐扩大,乃至于传到秦良玉的耳中。

至于朱慈烺,更是早就从十人团处拿到了每个汉社成员的名单和履历,只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有助于工作更高效的推广,也因为他们对皇太子、皇室的忠诚,所以采取了放任发展的态度。

此时坐在这间仿汉式的雅间里一共有三个人。除了首脑江渊,还有两个年轻人,都已经蓄了胡须,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成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