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沄自幼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 平时虽然对朝政没展现出什么兴趣, 可她在政治上的敏锐与生俱来。
父亲驾崩, 长兄继位。
李弘从小就被寄予厚望,李治在世时,从不吝于称赞长子。他生性仁厚,善良得甚至有些过分了, 总希望许多事情都能做得好。他继承了父亲的仁厚体贴, 却没能继承父亲不动声色铲除眼中钉的狠劲儿。
先帝在朝堂上纵横捭阖,摆弄人心, 当今的圣人阿兄却是少了那样的魄力。
李弘虽然不像父亲,可也有出色的地方。
他似乎是为了当明君而生的,善于用人。
李弘登基, 并未像旁人所想的那样重用杨思俭, 反而将裴行俭封为首席宰相。深得信任的雍王李贤,在李弘登基后也并没有权倾朝野。
李沄窝在苏子乔的怀里, 平静地说道“裴相公挺好的, 他对大唐的边疆局势了若指掌, 这些年担任吏部尚书,六部里的人和其中的弯弯绕绕他早就摸透了。圣人阿兄心如明镜,有识人之能。”
苏子乔抱着李沄,没说话。
他自年少时起, 与李弘李贤都有交情, 后来与李贤交往甚密, 但对李弘, 他也是了解的。
皇权之下,天家的亲情有时总是令人揪心。
苏子乔心中曾经为裴行俭抱不平,当日讨伐突厥,裴行俭身为主帅,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班师回朝,什么赏赐都没捞着就算了,还险些背上了背信弃义的黑锅。
那时苏子乔心中对李治,其实有不满之心。
明知斩杀战俘之举不妥,为何要听信裴炎的谗言?而裴炎胆敢提出斩杀战俘,定是他背后势力的指使。
谁是裴炎背后的势力?
——当今太后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