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页

“老夫致仕,当然可以指定一人,将手中的资源转交过去,只是老夫在时,尚且左支右拙,老夫去后,谁又能对付得了夏公谨?”

他自问自答道:“吴日静资历既浅,又醉心权术,别说不是对手,就算侥幸胜出,也不过是第二个夏言罢了……林敬夫惊才绝艳,也是个有志向的,却过于刚正,却不知刚不可久,他这性子做个言官已是极限,真要入了阁,恐怕想求个全身而退都不可得……”

他没提汪鈜这些老辈人,这些人于他的烙印太深,他若下台,这些人也只能跟着一起闪人,连资源都算不上。反倒是李崧祥、熊荣这样的地方官,能保全下来,只不过到时候他们的立场如何,还要靠张孚敬指点的接班人自己争取。

“只有你,同寿,才是最符合老夫期望的!”张孚敬如是总结道。

“我?”刘同寿指指自己的鼻子。

“不错,在投其所好方面,你先前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情报有限,这才犯了忌讳,不过都是小节,却也无伤大雅,以你的聪敏机变,想要弥补应该不难。当然,老夫最看重的,还是你心怀黎民,有做实事的心思,更有做事的手段,比如你搞出来的那个共济社……”

“大明太大了,很多地方,朝廷都是鞭长莫及,只能采取士绅、乡老自治的办法。此法有利亦有弊,所谓山高皇帝远,乡老在地方上说一不二,相当于土皇帝,以至流弊丛生。单以税收而言,朝廷的田赋并不为重,但层层落下去,至少要翻上一倍,苛捐杂税皆由此而来。”

“子实创一条鞭法,就是针对这项弊政,虽然不能全面约束地方衙门和乡老勾结,却可以减少百姓纳粮的损耗,老夫以为是良法……”

“学生也这么想。”刘同寿附和道。一条鞭当然是良法,要不是张居正祭出了这个法宝,万历怎么禁得起三大征的消耗?

张孚敬高声道:“一条鞭虽好,但却比不过你这共济社,若是子实泉下有知,必会拍案叫绝,全力支持老夫的决定!”

“不会吧?”刘同寿嘴张得老大,那个玩意只是他用来摆脱麻烦的,后来还差点被谢兰那些人当做了把柄,怎么到了张孚敬这里,就成了比一条鞭还牛的东西了?

“所以老夫说,同寿你资质过人,稍加雕琢之后,立刻会放出万丈光芒。”

张孚敬对刘同寿的反应相当满意,老头一拂胡须,笑道:“你可能没考虑那么远,但此社一成,上情下达就再没有障碍,因为没有固定的主事者,地方官员也难以重施故技,与乡老勾结,即便一时得逞,很快也会原形毕现。姑且不说朝廷对地方掌控力的加强,单说这税收……”

他笑得愈发畅快起来:“呵呵,朝廷的收入也许不会增加,但民间的负担却大为减少,相应的,对朝廷的向心力就会加强,藏富于民,朝廷应对灾祸的余地也大大增加……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桂子实追寻了一辈子的东西终于出现了,他又岂能不赞?”

刘同寿也明白了,其实这就是基层组织的问题。共济社是刘同寿仿着后世的组织机构制订出来的,在村镇中,形成了一个相对民主,又凝聚力十足的氛围。他的无心之举,看在致力寻求变革的张孚敬眼里,却如同新大陆一般。

大明朝廷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地方的掌控有限,导致朝廷越来越穷,百姓也越来越穷,中间的士绅却越来越富。长此以往,就会步入从前的封建王朝的老路,有鉴于此,桂萼搞出了个一条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