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许栋的脾气更像个商人,所以他的态度倒还好,只是推说事忙,找个借口就闪人了;那李光头却是个劣货,瞪着眼睛就要翻脸,依谢丕的想法,事情保不准就是这家伙干的。

阻击小道士不成,损兵折将,他却恬不知耻的到余姚去找谢亘讨要报酬,谢亘肯定当场拒绝,保不齐还说了什么难听话,这人或者他的手下恼羞成怒,于是……

谢丕自动脑补了全过程。

要找李光头报仇是不可能的,谢家早就洗手上岸了,海上的勾当只能通过柴家,没了柴德美这条忠狗,谢家在海上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捞点外快还有可能,想报复李光头这种巨寇,那是想都不要想。

至于通过正规渠道,那难度只会更大,想收拾李光头,就得出动水师进攻双屿!

这件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参与海贸的江南世家数之不尽,谁想要动这块蛋糕,面对的将是无数的明枪暗箭,连先帝那样的猛人,最终不也……

跟先帝比起来,他谢丕算是个什么角色,也敢谋划这样的大事?

因此,罪魁祸首只能是,也必须是刘同寿!

归罪于小道士既是大势所趋,同样也不会冤枉了他。若他不在东山搞风搞雨,四弟也不会出此下策,更不会招致反噬惨死,所以,这事儿的缘由还是在他身上。

谢丕想不到刘同寿的身世那么离谱,对他来说,小道士只能算是个迁怒的目标。但迁怒却迁到了正主儿,就只能说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了。

当然,促使他下定决心的,还是朝堂中的局势,以及皇帝的态度。

接到江南的急报后,他就开始张罗了。先是痛定思痛,研究了刘同寿作风,有针对性的定下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并暗中将黄齐贤收罗到了门下。

最开始,他是打算让黄齐贤当个内奸的,可刘同寿入京之后,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根本没拿出来任何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江南那个一步算十步,手段通天的小仙师判若两人。

观察了几天之后,谢丕明白了,他高估了对手。尽管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很多朝堂的信息,但小道士终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在人生地不熟的京城,没有了关照着他的那些官场中人,他根本就玩不转。

所以,他做了决断,在孙翥上疏的同时,玩了一手釜底抽薪。

眼见着成功在即,半路却杀出了个张孚敬!谢丕怎能不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