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页

“柴家又来了!”

“就在镇外,正冲着这边过来呢,他们来了好多人,足有上百!”

“他们是冲着小仙师来的……”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不能让他们得意,自己的家园自己保护,抄家伙,跟他们拼了!”

“对!”

一阵喧闹之后,人们迅速达成了共识。这事儿若放在从前,或许还有人观望犹豫,可现在有了共济社,有了刘同寿一直以来宣扬的那些理念,整个镇子差不多连成了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思考方向也相当一致。

“贤弟,这,这……”这还是大明的百姓吗?韩应龙看的眼都直了。

在他的印象里,大明的百姓是温顺如绵羊的。危机临头的时候虽然会有人爆发,但那都属于个别现象,除非是皇朝末期,天灾人祸并起之际,才会有人登高一呼,将百姓们煽动并组织起来,形成民乱,可现在……

同寿贤弟只是说明了一下情况,并没有任何煽动性的言词,怎么就有了这样的效果呢?

“其实华夏百姓从来都不缺血性,韩兄,你知道李牧吗?”刘同寿知道同伴在疑惑什么,他自己也很有感慨。

“战国时那位?”

“没错,就是他。”刘同寿点点头,“这位名将生平的战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戎守北疆,抗击匈奴,其次就是对秦军的两次大胜,我更看重前者。”

“秦赵皆属周室诸侯,同为华夏一脉,抗击外虏自然胜过自相残杀。”

“但韩兄你可知道,李牧抗击匈奴,用的是什么策略么?”

“愚兄不知。”韩应龙老老实实的摇头。对外强硬,对内优容,这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国策;而重文轻武虽然不是太祖定的,但同样是大明的基本国策之一,作为传统的读书人,韩应龙对刘同寿的评价深表认同,对军事问题就一无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