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页

清兵攻击不成,便用牛车推运红衣大炮三十门,从东西两面向明兵轰击,明兵炮营不甘示弱,奋力与之对射。战斗持续到傍晚,清兵被迫退却。清方承认此次战斗失利。

这是松山决战前的一次接触战。明七镇出动兵员约六万。而满清骑兵二万,加上乳峰山上的步兵,总共约三万余人,但双方实际上投入的兵力并不多,故伤亡还不算严重。

来自明兵前线的报告,说在阵上斩杀清兵首级只有二十人,还生擒一人。而这些被斩杀的清兵中,仅吴三桂一个就杀了十个……

而明军伤亡颇重,据洪承畴统计,阵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轻重伤员七百九十三人,被击毙的马骡,则高达六百五十七匹。

看起来这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但是在实际上,明兵处于进攻一方,又是在山下从下仰攻,又是最难着力,同时还受清炮火攻击,其伤亡的数字肯定要大于清兵……

在这次战斗结束后,洪承畴将有功人员向朝廷呈报。他把吴三桂列为首功,称颂道:“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他请求给予加升一级。吴三桂此次斩首清兵十级,内有头目一人,居各镇第一,获战利品也不少。部下伤亡也比起其他各镇较轻,计阵亡三十八人,重伤三十八人。与明军其它各部相比较之下,吴三桂战功彪炳,简直就是一枝独秀!

松山东西石门之战,明兵以较大的代价获取小胜,并没有达到解锦州之围的目的。洪承畴意识到恶战还在后头,他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洪承畴原主持久之策,即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战不能,粮饷不继,逼它自困于此,然后明兵一鼓而击败。

但朝廷主管军事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竟责备他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怎能对得起皇上的信赖与朝中文武重望!

不仅如此,这位在清兵进犯山东时胆小如鼠的兵部尚书,还极力说服崇祯皇帝支持他的战略,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他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出关赞画军事,督促洪与清兵决战。

被朝廷紧逼的洪承畴无奈,被迫放弃自己的方略,正式誓师援锦,抵达松山城的洪承畴,统八镇大军倾注于松山孤危之地。

自到达松山之后,洪承畴乘明兵锐气,连连发动进攻。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替。这些进攻虽然未能奏凯,却已给清军造成重大压力,并使它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失利。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迫在眉睫!

皇太极正为清军连续受挫而焦急,及至得到洪承畴率大军援锦的消息,心急如焚,便倾国中之兵,亲临前线指挥。疾驰六昼夜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他察看地势后,当机立断,指挥精兵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一线下营,并指令将士就地挖壕,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丈余,断绝松山要路,顿时切断了明军饷道,将明八镇兵围于松山城附近。

皇太极为防明兵突围逃脱,派兵围杏山,使明溃兵不得入城。自塔山南至海边,北至山岭,以及宁远北的连山,一切去路,俱遣兵邀截,又分兵各路截守,皇太极的这一番部署,已把明军置于全歼的绝境……

洪承畴发现清兵掘壕断饷道,颇感惊慌,当天晚上就召集各镇总兵官紧急会商破敌之策。最后,决定明天与清兵交战,以突破其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