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谁都清楚办学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但真能批量培养顶尖人才的机构却很少。
从梁山书院到之罘书院,再到诸城书院,同舟社办学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也越分越细。
但不管是哪个“学院”,能够批量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却没法教出大批实用的管理型人才。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让徐泽丢掉手中的事务,亲自担任书院的专职山长,也做不到这一点。
如同杨喜的苦恼一般,相对单纯的书院是没法批量培养真正的管理型人才的,如果有一天它能完成这个使命,那也就代表着它作为“书院”的使命终结了。
所以,徐泽的高阶人才储备库不在书院,而是侍从和秘书室,能够近身接触社首的每个人本身就是足够优秀又积极向上的。
而徐泽也愿意在他们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点拨、教育和引导。
“此事你如何看?”
“属下以为朔方之战颇多蹊跷,刘经略之死疑点不少。”
“好!”
徐泽点头,对林完的机灵颇为欣赏。
“英雄未死于阵战,却死于小人之手,此乃西军之殇,赵宋之殇。便以赵宋臣子的身份,写一篇《吊国殇文》,以祭奠刘经略在天之灵吧。”
“属下明白!”
林完退下,徐泽又安排王四来见自己。
“社首。”
“明教那边有什么新动静?”
“还没有,这半年明教至少又换了两个护法,应该是为了去年盲动作出的调整,现在他们藏得更深,消息更难打探了。”
“老狐狸!”
去年同舟社与赵宋京东大战期间,全国一片躁动,自然少不了深受花石纲之害的江南地区。
明教也密集密串联,准备起事,导致其最终偃旗息鼓的原因,徐泽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客观条件不成熟。
明教的根基主要是受花石纲祸害的江南百姓,但李子义红五营部推进到徐州,阻断东南漕运后,江南花石纲实际就停了。
其后,即便恢复了漕运,朝廷也优先运送粮食,反带着江南的粮价涨了一波。
江南是粮食外销区,粮价上涨就意味着增收,就意味着生活还有希望。
百姓就是这么实在,绝望之中看到一点希望就不愿铤而走险。
其二,主观准备不足。